社会实践红色中国:记忆跃进渠

中国青年网安阳7月13日电(通讯员王石)7月7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红色历史学习考察队走进跃进渠。志愿者走进红旗渠纪念馆,秉着“记忆跃进渠,宣讲红色精神”的原则进行参观,回顾历史,忆苦思甜。

巍巍太行的奇迹,锣鼓响亮的工程——跃进渠,既是一部辉煌的史诗,又是现在的红色历史典范。穿过历史的涓涓细流,汇入奋斗精神的大江,让撰稿人带大家回顾跃进渠的历史线。过去,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丘陵地,最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收了吃顿柿糠面,灾了逃荒去要饭,住户越住人越少,年年增加光棍汉。为改变现状,安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勘测,于1958年决定“引漳入安”并动工兴建,忽略短暂的停建,经过大约十年,于1977年建成。如下图1所示:


图1考察队参观跃进渠纪念碑。

跃进渠的修建是一段艰苦的历程,数万名民工奋战在崇山峻岭之中,出没在悬崖陡壁之上,吃住在工地,战酷暑,斗严寒,逢山钻洞,遇沟架桥。数万名修渠大军高举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在修渠工地的道路上,誓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等生活用品和铁锹、镢头、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白骨清灰中铸成水上长城,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画中,如下图2所示:

图2跃进渠群众图。

20世纪70年代,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了名为《今日中国》的电影,向我们详细讲述了群众的奋斗史。中国著名的外交家黄镇看到电影被深深的震撼,跃进渠的土专家,农民完成了外国都难以想象的工程。

跃进渠的成功修建,是团结协作精神的胜利。当时的20多个公社共同协作,全是一盘棋,同心修大渠,沿线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无论收益与否,都心甘情愿为修渠做出牺牲奉献。跃进渠更是科学求实精神的胜利。“质量第一”即刻在大山的最显眼处,也深深的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坎上。科学设计,严密论证,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近千公里的渠线历经30多年风雨雷电岿然不动,500多座渡槽、桥梁、涵洞在一次山洪袭击中安然无恙!


图3跃进渠施工图。

乱世浮萍看祖国河山,即使位卑未敢忘忧地方之险,哪怕无人知尔,不改颜色。到如今,即使过了半个世纪,但跃进渠依然在,留给我们的精神,更需要我们铭记并宣扬。在艰难修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比彩虹更美丽,比珍珠更宝贵,他就是令安阳县人民为之骄傲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跃进渠精神。

如下图4所示

图4考察队参观红色经典跃进渠宣传栏。

七月的夏季,火红的太阳宛如正红的党徽,发出无数的光芒,照耀着跃进渠及周围经济果树群。红色历史考察队走进跃进渠纪念馆,其工作人员热心的讲解着跃进渠的方方面面,让志愿者们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个宏大的工程。展台上曾经劳动者的简陋设备让人极为震惊,陈旧的柳帽,沾满泥土的雨靴,经过沧桑岁月的皮尺和大锤球以及厚重的测量记录簿无一不在昭示着那份红色岁月。此次活动,志愿者们虽然未曾面对面见过当年的红色英雄,但英雄的丰碑不仅体现在水渠上,更铭记在当代人的心中。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志愿者队伍的每个人合理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各自的任务,包括线上的跃进渠历史知识查询和主要的线下活动:乡下的入户调查(当今跃进渠对当地人的重要作用),跃进渠精神的历史知识宣传,跃进渠纪念馆的卫生打扫等。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在当地人的积极配合下,红色队伍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带着那份精神和使命,顺利反航。


图5志愿者团队合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实践红色中国:记忆跃进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