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172(宪问)|宁犯之勿欺之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这里的“事”是动词,和服侍、侍候的侍同义。子路问应该怎样“事”君才算是正确的?孔子说,要绝对的忠心,不可欺骗上司,不骗他就要说直话。但说直话也很难,所谓“忠言逆耳”,要对上司尽其忠,不妨冒犯他也可以。

        历史上有些大臣“犯颜谏诤”,就是说在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可是忠心的臣子为了他好,不管他这样生气,应该说的话,还是要讲。我们读《宋史》,赵普对宋太祖,就做到了“勿欺也,而犯之”。

        有一次赵普推荐某人作官,宋太祖不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推荐这个人,宋太祖还是不答应。第三天赵普又上奏推荐,宋太祖这一下可忍不住了,气得大发雷霆,把奏摺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面不改色地跪着,把这些碎片拾起来,带回去。过些天,把这撕碎了的奏章补贴好,又带上朝去推荐。宋太祖这一次总算是醒悟了,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又有一次,有个大臣应该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讨厌那个人,不准他升。赵普极力奏请太祖批准,宋太祖又被赵普惹火了,气呼呼地说:“我就是不让他升,你又能怎么样?”赵普说:“刑赏,有天下刑赏的准则,陛下怎么能以个人喜好来左右刑赏?”太祖气得离座而起,回到内宫。赵普就跟着站在宫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宋太祖后来也就答应了。

        我们从这两个故事可以想到赵普处事的刚毅果断,但是他也有缺点,就是心胸不宽,容易记恨。他常会挑剔那些当他贫贱时,对他不好的人们。每逢这种情况,宋太祖就说:“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劝赵普度量放大,不要计较这些小节。更何况天子宰相之才,哪里是社会一般人所能鉴识的。

        唐太宋和魏徵也是一对好搭档。不过话说回来,魏徵固然好,也要有唐太宗那样的好皇帝。照《贞观政要》的记载,长孙皇后也很好。不然的话,就要变成“事君数,斯辱矣!”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所胃“上达”,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深入一点说,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有许多人尽管在读书,但并不一定在研究学问,而只是在求知识;尽管有人在搞思想,但并不一定在研究思想本身,不是研究哲学的问题。

        “达”就是通达。形而上可以说是“上达”;形而下、现实的、浅近的就是“下达”。“上达”可以解释为高明的远见。“下达”便是比较浅近,只注重现实的低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别裁》172(宪问)|宁犯之勿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