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期末重点整理

目录

2.1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2.1.1哲学基本问题

2.1.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1.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2.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2.2.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2.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2.3发展的实质

2.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2.5量变质变规律

2.2.6否定之否定规律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3.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1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2.1.1哲学基本问题

  1.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1.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2.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1.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4.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 意识与人工智能。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
  •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
  •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2.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2.2.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客观性;
  •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 普遍性:
  • 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 多样性:
  •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 条件性;
  •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前提是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2.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 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2.3发展的实质

  1.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3.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5.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所以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2.5量变质变规律

  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2. 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作准备;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2.2.6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3.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 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
  1.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 历史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 系统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 底线思维能力:客观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严守原则;坚守底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 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