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温暖与希望 ——《伦敦最后一间书店》

美国著名作家玛德琳•马丁,她在德国军营中度过了大半童年,她对战争有着独特的思考。


《伦敦最后一间书店》,是马丁以二战为背景,通过讲述年轻女孩格蕾丝打理的书店的变化与她的经历,描述二战对伦敦的造成的灾害与伤痛。这是一部让我们了解二战对人们产生深刻影响的不可多得作品。


全书以书店的变化,格蕾丝的经历和伦敦的变化为主线,反映了二战对人们产生的不可磨灭的伤害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求。


1.书店的变化


二战的即将危及伦敦,人们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


年轻的女孩格蕾丝和好友德芙,迫于生计,一起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伦敦,开始了伦敦的生活。


早有准备的德芙,拿着求职信,去了百货大楼当了导购。没有求职信的格蕾丝,经韦瑟福德夫人多番推荐,去了樱雪山书店当店员。


格蕾丝初次走进樱雪山书店时,不禁被店里的脏、乱、差吓呆了。店主埃文斯先生,极不友好地打发她。格蕾丝心里充满了委屈与不甘。


六个月的工作能换来推荐信,格蕾丝决定留在书店。


第一次接待顾客前,格蕾丝正在大扫除,满屋子的灰与乱糟糟的书。几番寻找,却找不到顾客要的书,格蕾丝窘极了。


此时在店里的另一个顾客,乔治,帮她找到了书,给顾客。两人相识了。


乔治推荐格蕾丝看经典的作品《基督山伯爵》,承诺给格蕾丝改造书店的建议。


可惜约会未到,战争就爆发了,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英国汲汲可危。


乔治应征入伍,当飞行员,希望能阻止希特勒的军队攻打英国。


格蕾丝听了乔治等人的推荐,参考了周边书店的布局、布置与宣传,着手改造樱雪山书店。


书店从满布灰尘,杂乱无章,在格蕾丝每天认真地归类、整理、分区中,逐渐变成了一尘不染,整齐划一,分区分明的书店。


从前,书店的顾客,一天只有偶尔的几个,慢慢地吸引了不少了顾客,有的甚至追着新书购买。


书店以前没有儿童专区,接待的都是成年人。格蕾丝在战火未波及伦敦时设置了儿童专区,深受妈妈们和儿童的欢迎。


书店还开创了朗读环节,为爱书的人们朗读经典书目,从战火纷飞的避难时刻,到战后人们回归和平,朗读环节保留下来。


书店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守护和平、温暖的门,为饱受战争痛苦的人们,开启了慰籍心灵的治疗,为伦敦这座数万人用生命守护的城市带来了希望!


2.格蕾丝的经历


初到伦敦的格蕾丝,只是被迫到伦敦谋生的小姑娘。她没有好友德芙的未雨筹谋,也没有韦瑟福德夫人的从容优雅,她只是遵从夫人的建议,到樱雪山书店上班,以求用六个月的时间来换一张推荐信。


第一次到书店,格蕾丝吃惊于书店的脏、乱、差,也被店主埃文斯先生不友好对待,甚至多次要求她离开书店。


格蕾丝坚持离在书店,这里是她与乔治认识的地方,也是她未来工作的开始。她那闲不住的性子,让她开始考虑改造书店。


以前在舅舅的店里,她一天有忙不完的事。现在她除了打理书店,还可以在家与好友德芙聊天,与韦瑟福德夫人一家喝喝茶,好好享受生活。


在乔治的推荐下,格蕾丝迷上了阅读。《基督山伯爵》,这部经典之作,让她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除了必要的接待顾客,打理书店外,她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伦敦的上空,人们越来越为战争而担忧、恐惧和无奈时,韦瑟福德夫人的独生子,一个有点腼腆,善良的小伙子,主动参军,去战场上抗击德军。韦瑟福德夫人很忧心,很想阻止儿子的请战。柯林一再坚持下,踏上了战争之路,竟成了永别。


好友德芙,在柯林走了不久,决定参加后备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出一分力。离开前,德芙希望格蕾丝跟她在一起。格蕾丝想到柯林的请求,拒绝了好友的邀请,留在家里,陪着韦瑟福德夫人。


战火随着德军轰炸丹麦和法国,危险已经迫近伦敦。格蕾丝刚开始很抗拒参加督察员的工作。随着战火的迫近,还有埃文斯先生的激将,格蕾丝毅然成为伦敦夜幕下的督察员。


第一天做督察员,夜视能力很差的格蕾丝,被黑暗吞噬着,心里的恐惧刺激着她的神经。同行的斯托克斯先生,给她建议:沿着人行道边的白线走,适应了,再看周边的环境,也就适应黑暗了。格蕾丝试了一下,感觉好多了。


正当大家习惯了警报经常响,但无一次真正发挥作用时,真正的空袭来了,伦敦的东部片区一片狼藉。当天晚上,格蕾丝正与斯托克斯先生巡逻,在警报响起时,匆忙躲进了防空洞。听到巨大爆炸声时,格蕾丝吓坏了,第一次感觉到死亡如此地近。


德军不断地空袭伦敦,人们经常一听到警报,马上进防空洞或地铁站避险。格蕾丝在一次次的避险中,学会了以书籍来战胜恐惧,以书本来救赎满身的伤痛。


不知不觉,六个月的时间,樱雪山书店变得受广大书友欢迎的书店。格蕾丝的工作即将结束了。是换一张推荐信,还是留在书店?格蕾丝陷入了矛盾。


格蕾丝在埃文斯先生热情挽留下,继续在书店工作。格蕾丝开心极了,她以书店为家,以书店为荣,更以书店守护着她希望守护的人。


战火不断燃烧,埃文斯先生把书店留给了格蕾丝。伦敦变得满目疮痍。人们饱受了战火的伤害。有在战场上失去了亲人的人们,韦瑟福德夫人因痛失儿子而变得毫无精神,空洞过日。


有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只得栖身于政府提供的避难场所。也有的人,因骨肉分离而变得伤感无力。


这些人都需要精神的寄托,都需要精神的慰藉,都需要走出伤痛的勇气与信心。谁来救赎他们呢?政府、亲友,还是他们自己?


3、伦敦的变化


战前的伦敦,是格蕾丝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有宽阔的街道,有可品的食品,有漂亮的百货大楼,有电影院,有书店……这里比乡下好多了。


被战争阴影笼罩下的伦敦,人们变得匆忙,胆战心惊。人们买了很多的食品,希望能顺利度过这场战争。政府将孩子们送往乡下,希望能让孩子们少受些伤害。居民们自家做了防空洞,做了厚重的窗帘布,将窗户粘起来,希望躲过战火的轰炸。


战争来了,德军的狂轰烂炸,伦敦变得满地残破不堪。最困难的时期,大家只得在地铁站里,战战兢兢地听着轰炸机狂暴地扔着炸弹。


战火没有浇灭人们对和平与爱的追求。格蕾丝在人们备战的时期,推荐人们看充满爱的经典作品。在战火即将烧到伦敦时,她推荐大家看看战争狂人的书本,了解这位战争狂人的情况。在战火遍布伦敦时,她为避难的人们,大声地朗读爱的篇章,鼓励人们坚强起来,为守护伦敦而努力。


伦敦首相更替,丘吉尔以极强硬的手段,与众多军人一起,与德军展开了殊死的战争。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为这场战争失去了生命,但同时为守护这座热爱和平的城市而坚持着。


战争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更多的人投入到督察员的行列。他们为失去家园的人们,整理物品,护送他们到救护站。


人们也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自发地送去自己的问候与温暖,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尽快走出战争的伤痛中,投入到新的生活里。


伦敦经过战火的洗礼,变得更理智,变得更友好,变得更亲切了。


格蕾丝的书店,奇迹般地在战火中保留了下来,成为战后最受欢迎的书店。也成为她与乔治相识、相知、相爱的见证之地。


在战争的至暗时刻,是书店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安慰、友爱和欢笑。战争甚至成为格蕾丝爱上读书的催化剂。战争中,阅读为格蕾丝提供了逃避的港湾,让她可以在痛苦与恐惧之余体验人生的美好。


战争使人痛苦,阅读是疗愈痛苦最好的良药。《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以小小的书店,以及格蕾丝等对文学的热爱,承载了多么厚重的国家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护温暖与希望 ——《伦敦最后一间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