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儿说:
这次分享的文章是一篇旧文。最近服务的私人顾问客户中有不少是首次创业者,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让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的道路。在服务中发现,有不少的企业创始人对于企业面对市场对于自己的影响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在A轮结束之后,自己要面对和承担的分享认知不足。
于是再次找出了这篇关于企业融资的旧文,补充了一些观点之后再次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为创业者们敲一敲警钟,意识到融资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帮助的同时,也清楚未来存在的挑战和风险,真正用好融资这把双刃剑。
对于创业者来说,每一轮融资都是个坎,风霜雨雪,熬得过的生存了下来,受不住的自然被冲刷出视野。尤其是在B轮。
我们说A轮不易,是企业生死存亡面临的第一个关口,死亡率极高。但在格局未定、市场情况未明的状况下,很多投资人仍会选择“大半径、多据点”的投资思维,看在团队的份上拿钱赌一把。
成功撑到了B轮融资,创业者们求仁得仁,可以拿到投资人更大的资金,企业自身也有了一定造血能力,开启全力扩张业务的进程。按道理应该发展得更好才是,实际上很多创业者完成了B轮融资后却发现自己和企业摇摇欲坠,岂一个惨字了得。
很多企业和创业者倒在了B轮,是此时创业公司面临的生态,已经跟A轮大不一样了。如果说A轮创业者看到的发展未来是一个坑,那B轮创业者需要面对的则是,坑 坑 坑 坑 坑,稍有不慎就要面对企业的“B轮之死”。 那么,究竟都有哪些坑呢?
人才问题
B轮公司扩张的过程中,人才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首先,合适的人难招,而且招到的员工,不一定都能适应资产化,从人力成本变成人力资本、是否能快速与老团队融合,产出相应的效能(我们之前在谈论人力成本的文章里说过)。
再者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经营业绩需要大量的人力,B轮招进来的员工数量往往要大大超出当天业务所需要的数量,给经营成本控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时间与节奏
创业者需要在1-2年内把融到的资金投入到日常经营以及业务扩张中,如何在期限内把握好节奏,合理分配资金投入到能产出更多的协同效应和边际效应的业务中,这是对创业者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场,留给创业者们适应的时间以及扩张的时间,越来越短。于是他们奔跑,疯狂加快业务扩张的脚步,朝着梦想前进、扩张,一旦乱了节奏,就会不幸跌倒。
钱没花光是效率的问题,钱没花对,是能力的问题,两头不讨好。凭本事融来的钱,也要凭本事才能花好。
再加上如果下一轮的融资倘若没能及时到账,这个时候刹车可刹不住了。裁员收缩业务会导致人心不稳,如果不裁员,则面临工资发不出来,业务又持续不下去的窘境,进退两难。“烧钱”烧得不够技术含量,烧出了一地鸡毛。
前两年国家大力补贴新能源,投资人投资、投机者投机,一批新兴的新能源企业在资本的“滋润”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占领市场是这些企业的第一要务,人不够加人,没有用户,那就创造用户。然而随着一声雷炸,政策调整,补贴退坡,大量资本开始不再投入,选择驻足观望,这一大批被资本追捧着出现并急速扩张到红了眼的创业者们,应声倒地。
竞争问题
拿到A轮融资的企业可以用一千万投入实现四千万甚至五千万的营收,但在B轮拿着三千万或者五千万想达到一个亿的营收,按照之前业务的增长比例看似很简单,其实难度系数是指数级增长啊!
从A轮厮杀中出来的,永远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B轮创业者面对的是一群有经验、有资金,同时也在拼命扩张拼命招揽人才的竞争对手。在彼此优劣都没有大分化的阶段,竞争非常残酷,结果就是成本大幅上涨,比如在营销费用、人才、原材料等方面的支出,还有就是企业利润空间的压缩。B轮需要创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业务的快速及大幅增长。
对赌与估值风险
B轮融资时承诺的业绩倘若无法达成,创业者将面临股份调整,或者股权回购的问题,有不少创业者止步于此,或黯然收场,或倾家荡产。试想有多少创业者有能力回购股权,如果当初他们有这个资金实力,可能不会选择融资这条路。
再假设,创业者在B轮业绩惨淡的情况下,还是幸运地找到了C轮接盘侠,他又要面临重新估值的问题。创业者与B轮投资人事先签订的“反摊薄协议”,此时让人左右为难,现实情况是公司的估值比上一轮的要低,那么就意味着,他必须要给B轮投资人相应的补偿。“完全棘轮条款”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也就是说投资人过去投入的资金所换取的股份,全部按新的最低价格重新计算。
B轮的公司,就像一辆疾驰中的汽车,引擎轰轰,实际上每个螺丝都没有拧紧,没抵达终点前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散架。
在这个时间段,创业者大汗淋漓地奔跑,扩张业绩、寻找下一轮融资的同时,不妨关注一下并购,毕竟退出的方不止一条。对B轮公司来说,IPO不是很好的选择,这通常是C、D轮的事,而并购可能成为困境中的创业者或者企业的一根救命稻草。
可以就并购进一步阐述,对企业和创业者的作用,以及应该注意的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