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12天分享 本周第4次约练 总约练第284次 咨171、观77、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14次分享
筑基第四课复习(2)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人是最密切的,研究人在社会中的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一系列的情况,包括怎样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社会功能”,看一个人是否有问题,基本要看他的社会功能怎么样?如果一个人有症状,但是他社会功能尚可,或者良好,就没有啥,带着症状去生存和生活就好,没有关系;如果他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那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或者身边亲近人的支持和理解;如果他的社会功能已经受损相对严重,这个时候必须最好有专业人士持久的、很长时间的陪伴,效果才会更好。如果他不愿意,只有家人通过学习、成长,慢慢地能介入他的生活,回头他慢慢愿意了,再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是更合适的。
社会功能包括哪些?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是他在社会中所需要的功能是否健全,他的社会角色需求的功能是否能完成。
对问题解决的努力会导致问题更多的留存。
所以有时候你不要把它当作问题,有情况就有情况。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问题。”
焦点主张正向面,看不同的视角,其实也是改变认知,改变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重新去理解,重新建构,最终都是达到“知、情、意”中的“知”的变化。
几乎所有的学派都在改变“知”的变化,哪怕通过潜意识,通过什么什么,最终也是达到“知”的变化,让他的“意”,“情”也在发生变化,最终都是在干这件事情。
我们学习心理学,一开始感觉东西太多了,怎么学,那么多学派,那么多书,我们学不完的,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心理学的东西,太多了,怎么办?举例:我们在低处的时候,周围都是各种各样的树,往上看看不到边,怎么办?顺着树往上爬呗,爬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发现树越长越到中间去,最后长到一块去了,下面很多分叉,你就感觉太多了,没关系,你就顺着一条道往上走就好了,你可以看看其他的,但你就顺着一条道往上走,你越往上走,最后你发现好多都合在一起去了。
如果用道家来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万物的话,就太多了,怎么办?往上走,大道归一,殊途同归。我们就不纠结了,我们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原来很多东西是通的。
精神分析跟焦点解决好多东西感觉是不一样的,精神分析注重探讨原因,过去、创伤 ,但好多也是相通的,也会注重当事人自己的觉察,咨询师更多是陪伴,提供一个稳定的氛围、关系,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只是中间走的路不太一样而已,所以学的时候不要太纠结。最终你要能走到更高,你看风景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在下面看这个太茂盛,好动东西,继续往上走。
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要考虑人和他所处的环境。
公式:B=f(P,E)f是函数关,B是行为;P是人,E是环境。
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直接给他下定义,不要断章取义,你需要了解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环境下,有了这样的行为。
我们讲究保持未知的态度,未知态度非常重要。
整个社会心理学,都是了解人的行为展开的,就是需要了解他的人和他处在什么环境下。 B是行为;P是人,E是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在咨询中,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听懂了,绝对不要以为自己听懂了,对方没有反馈,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说了啥,所以我们要跟他去做探讨,他说的这句话啥意思,哪怕你自己很懂的,也要跟他去探讨是什么意思,在他的世界里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脉络”。我们要求了解他的脉络,怎么去了解他的脉络?好奇,具体化,澄清、未知、永远别以为自己知道,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什么人,什么环境下,有了什么样的行为,对他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思考是什么?你才能有这些方面的思考。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两大块,一块是个体的,一块是与他人相关的。
个体的,也就是我们这个人在社会中一系列的东西。他人的就是我们这个人与他人有关的各种在社会中有关的东西。他人的又包括像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其他社会影响、群体、从众、社会促进、懈怠、惰化等等,就是研究个体和他人的两大块。
个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都需要完成社会化。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个过程。出生时叫自然人,从出生以后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化,需要教给孩子说话,技能,学会与人交往,学习怎么学习,取得成绩,需要良好的社会规则,品德,道德。
再大一些,还需要学习各种生活的能力,还得自己吃饭吧,再懒也得自己吃饭吧。得自己穿衣服吧,不能他好大了,衣服还得替他穿吧,要自己穿鞋子,这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都是社会化必须的东西。成年以后需要学习安身立命之本。就像我们在社会上,我们需要完成社会角色,得活下来啊,我们靠什么活啊?这都是社会化。一开始会认为社会化到成年就完成了,现在不是,现在认为社会化是终身的,终身都在社会化,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
社会化,需要完成哪些方面的社会化:
1、掌握生活技能
2、遵守社会规范,我们先做好自己。因为教育的极致是行为影响。我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下一代,我们自己做好,非常重要。
3、树立目标、理想。徐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什么是空心病呢?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更多的目标和理想,即使有的话也是长大之后要赚更多的钱,没有自我实现的那一块的需求。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缺的,为啥缺?因为他的需要被得到很多的满足,但他不知道更长久的人生,哲学上来讲,“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不清楚。家长更多的教育就是学习,仅此而已。再往上教育也就是考上好大学,将来多赚点钱,好好生活,仅此而已。但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缺这些,不是以这些为目标,如果只是以这些为目标的话,他就感觉人生没有太多的意义,当人生没有太多的意义的时候,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目标和理想是让整个他人生有更多的意义的关键。为什么要活着?他要给自己个解释啊。
所以我们要去思考,我们活着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你不要想着我怎么先给孩子有一个,你先想你自己有什么。
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活好自己,安顿好自己,不管多大年龄,依然让自己有一个理想和目标。活出自己很好的状态,你的孩子最起码不受你坏的影响,或许从长远来说他能受你积极的影响。
4、完成社会角色。社会化最后一个完成的任务是完成社会的角色。我们都需要完成我们的社会角色,很重要。孩子有时候没有很好完成,那怎么办?很正常啊,没有很好的完成的时候也很正常啊。我们不要拓展得那么远。我们好多人会说,你以后到工作中咋弄啊?你到单位了咋弄啊?你到社会了咋活呀?你不要想那么远,现在有一些,并不代表以后他就一定不行,越是讲道理,他越烦越听不下去,我们需要的是他现在有情况,该接纳就接纳,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多的去问问他怎么看?怎么想的?陪伴加等待,才会带来成长与改变。我们一般都太急了,并看的未来很糟糕,会想的很远,家长的联想特别丰富,我们好多都这样的。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非常好的的成就的体验和感受,这很难实现,我们在学习中某一段时间你突然感觉你特别有成就感,状态特别好,其实就是在学习中有一些自我实现。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特别好整个人的状态都是非常好的美妙的体验。你感觉自己很有价值,很有成就,非常放松,非常幸福等等,这一类的,这都属于自我实现的一种状态。在人本主义里面有一个名词好像叫“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就容易有那种高峰体验。
自我
自我又叫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对自己有评价,都会给自己有定义,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自我的意思。自我又叫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自己评价比较好,有的人对自己评价就始终比较差。罗杰斯曾经提出一句话,就是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意思就是“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你认为你是谁,将直接影响到你的状态,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影响到你的语言,影响到你的行为。你对自己的认知,你对自己的看法,至关重要。
这个“自我”跟弗洛伊德的“自我”完全不一样。这个“自我”指的是对自己的定义、看法、评价,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中的“自我”指的是他在现实中是怎么去处理问题的,遵循现实的原则,大概是那个意思。“超我”指的是道德的我,良心的我,每个人都受超我的影响。本我就是本能的我,想获得生理满足的我,跟超我老打架,自我就根据现实来调节,那个“自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通过学习,我们是否能比以前更多的改变了或者修正了对我们的自我概念和评价。
所以不是别人不喜欢你,而是你不喜欢自己,别人不喜欢的是你不喜欢的那个自己而已。不是别人不喜欢你,是因为你不喜欢自己,所以别人才不喜欢你。当然也不能太喜欢,太自恋了也不行。所以,过好我们自己,让我们保持一个不错的状态,呈现出来的就是很有魅力的生命的状态就OK了。
那么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来自于谁?源自于我们身边人的评价。父母啊、老师啊,生命中重要他人啊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内化了。我们把外界的评价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事情不是绝对的,一定好或一定不好。我们都要从更多的视角去看我们的自我概念。
自尊
人受自己自我意识的影响,然后会对自己形成自尊。自尊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两块。自尊不单单是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还包括尊重他人。或者说我们尊重自己,我们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低自尊的特点:贬低自己,不自信,无价值感,人际敏感,不愿意敞开心扉,抵制变化。
高自尊的特点:自信,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甚至是对自己的对手也能客观对待,愿意敞开心扉,适应能力强等等
低自尊可以促使我们更努力,学习、完善,朝更高自尊的特征去改变、去完善。这不是坏事,所有呈现出来的不好的点,甚至很多症状它其实都有好的一面,甚至有的症状,在当时来说或者从人生更长久来看,症状往往都是当时的一种适应,症状是为了让你适应当时的环境,或者说它是你与生命相抗争的勋章。
就像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对他要求太过于严厉,太过于岢责,他实在太痛苦了,于是他就厌学了,这是症状。厌学是他对生命的抗争,他要活成自己的抗争,要不然他可能就抑郁,甚至自杀。所以有的时候看似是症状,其实是当下的一种适应,甚至是生命的勋章,不一定都不好,这样我们就能与症状更好的共存。
当我们与症状更好的共存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的走近它、了解它,我们就能看到背后更多的力量,想更好的心,我们就能看到了,就能探讨了,更多的变化也就出来了,症状可能转化为接下来更好的力量,我们都可以重新建构,去看这些东西,我们就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都是焦点所强调的东西。
哪些因素会影响自尊
1、亲子关系非常影响自尊,如果一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很糟糕,他很难有高自尊,或者他始终被父母打压,他也很难有高自尊。那你说,我是不是啥都欣赏他就好了,那也不是。要有规则。
亲子关系这一块要尽量做到和谐,要想更和谐,就不能光盯着学习,也得考虑社会化的几个方面,注意关注孩子这个人,“关注人而非关注事,多一些正向的欣赏,接纳”等等。这样的话亲子关系会比较好,亲子关系好了,往往自尊也会比较高。最后基本都要落脚到关系上,尤其是亲子关系。
我们好多的状况其实都是因为关系出问题了,所以关系出问题了,我们就需要去修复关系,要么我跟自己的关系,不接纳自己,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贬低自己。要么是跟父母关系出问题了,感觉父母不爱自己,感觉父母一直在否定自己,从来没有欣赏过自己,从来没有理解自己,感觉父母偏心,等等一系列的关系出问题了,可能就导致衍生很多问题。所以,在关系中出了问题怎么办?在关系中修复。所以我们焦点解决也是非常看注重要他人,关系问句,我们要了解他看重的事,他在乎的人,我们都要去了解,就在于此。
2、正向反馈。自尊也受正向反馈的影响。反馈能不能都是正向,反馈如果都是负向那自尊就比较低。尤其是整天被老师反馈各种不好,自尊就非常低。
3、选择参与,我们在参与事情的时候,要选择自己能完成的,或者相对能完成的,不要给自己定了太高的目标,那样自尊也会比较低。
自尊有个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越成功自尊越高,抱负越大,自尊越低。所以我们的目标不要定得太高,更多的小步去完成,这是焦点所强调的。当我们完成多了,成就感就多了,自尊也就变高。
4、合理比较,我们要学会恰当比较,我们的幸福源自于比较,我们的痛苦也是源自于比较。最好是与自己比,说的简单,实际中不容易做到,要时刻觉察。
生命即关系,其他皆枝节。
选择参与,就是我们做事的时候,要选择参与,不要专挑难的,能力根本就达不到的,我们要选择性的参与我们的事情,很重要。如果我们每次参与的都是很难的,标准太高的,远超于我们的能力的、现状的,我们的自尊就很低。因为你的抱负太大,抱负太大,成功太低,自尊=成功÷抱负,我们的自尊就会非常低。所以选择基本都能做到的,我们自尊就能变得更高。包括学习也是如此,酌量而食,能力与挑战要匹配,这样自尊就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