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晕轮效应

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趣味故事会》。昨天,孩子们已经自己设计借助表格或示意图提前准备了故事。到了交流分享的环节,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跃跃欲试。

第一个上台的是小左,他讲的是《卖伞与卖草鞋》的故事,借助表格,他讲的很清楚。在同学互评环节,大家给出的是一致好评”声音洪亮”,”故事很精彩”……听到这,我反问大家,”那这样的故事吸引你吗?”孩子们沉默了一会,我继续问道”大家还有什么建议?”这时,孩子们纷纷举手,”可以加入一些手势””可以表情再丰富些”……

第一个上台的是小冉,作为班级”白天鹅”的她一上台就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她今天带来的是泰戈尔的《愿望的实现》。借助提前准备的思维导图,小冉把整个故事讲得很清楚:故事中爸爸的三个愿望是希望自己能回到童年,好好读书,回到老年。仙子帮助他们实现了各自的愿望,可是交换了年龄后的父子却并没有如他们原本所想的那样如愿。变小了的父亲,依然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样会去好好读书。

而长大了变成父亲的儿子老苏希也很可怜,他并不能为所欲为,因为年龄大了。交换了年龄后的父子都生活得不开心,最后在仙子的帮助下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但是经历过这一切的他们懂得了相互体谅,也不像以前那样针锋相对了。

当小冉讲完,我问有没有同学评价时,教室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大家都觉得她讲得特别好,不用评价是吗?”我笑着问大家,”如果没有人来评,那机会就给老师了。”这时,一部分孩子举起手,所给的都是好评。见此,我提醒孩子们联系课本《趣味故事会》以及回忆前几个孩子的评价。但依旧没有人说出问题,于是我给出自己的评价”作为讲故事,小冉做到了基本讲清楚。但趣味在哪里呢?如果给她时间准备,加入手势,动作,表情等,她的故事更吸引人。”

下一个上台来的是淼淼,平日里,她是各科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经常被老师追着辅导,要作业。每次考试,雷打不动的徘徊在班级最后。

当她上台时,大家明显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只见她一下子冲到讲台,刚站好,立马又跑回座位,一把抓过自己的故事书再一次来到讲台。站在那,手不听使唤的颤抖。开始讲了,过于紧张地缘故,一开始,她讲得磕磕巴巴。渐渐地,她越讲越好,逗得台下的同学好几次哈哈大笑。

故事讲完了,照例请同学来点评。这次,举手的同学明显多了。第一个评价的小明站起来评价”她讲得不好,磕磕巴巴的。”我愣了一下,提醒他有什么优点,他沉默了,显然没有想好。接着,又请了第二个,依然说的是”她很紧张,故事没讲清楚”。我笑了笑,没有说话,继续请同学来评价:”她的故事很精彩,但她有点紧张””她脱稿讲故事,准备得很好””她的故事逗得我们哈哈笑,我觉得她的故事很有趣”……

我笑了笑,说”我们今天是《趣味故事会》,而不是把故事内容告诉大家。前面几个孩子都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说故事。淼淼做到了讲故事,她的故事是今天所讲故事中最吸引大家的,惹得大家好几次哈哈大笑。并且,淼淼是今天唯一的一位脱稿讲故事的,说明她准备得十分充分。如果投票,我会把故事大王的票投给她……”台下响起了掌声。

”但孩子们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认为一个人只要成绩好,那么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好的。一个人如果成绩差,那他所有的都很糟糕呢?”我问孩子们。一时间,教室里陷入了长长的沉默,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着,一部分孩子显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我继续说道”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比如说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我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有些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种思维会阻碍我们对人或事物的全面认知,我们需要注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级中的晕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