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当择木而栖

高考、出分、填写志愿、入学。

匆匆而过的过程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在绞尽脑汁怎样去报一个更好的学校时,有没有想过专业好像和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加接近。当我们挤破脑袋终于被所谓心怡的学校录取,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兴冲冲来到校园报道,领过新书后又满怀憧憬地来到教室上第一堂课。

然而,好像有些出乎意料,不,是确实出乎意料。

喜爱文学的望着成片的求导公式发呆,内心痛苦之至;喜爱理工的看着满屏的“之乎者也”昏昏欲睡;喜爱深沉美好的哲学智慧却在物理三定律前止步;喜爱中国汉字的却被调到了小语种……

种种如此,一个词——转专业便呈现在眼前。那么,是强迫自己爱上一个没有任何感觉的学科,还是排除艰难来转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

身边有一个朋友,在高中时就被班里甚至年纪封作“诗词女神”,平时好读古书,尤其喜欢诗仙李白的诗歌,也参加过一些竞赛,对中文有一种天生的灵性,报志愿时每一个学校我的第一志愿当然是中文,可事与愿违,在录取结果下来的那一天,她在群里诉苦,我们也是很诧异,竟然被调到了俄语系,这就很尴尬了。众所周知的是,她英语的口语实在是说不过去,但中文发音却很强,然而俄语的变化又不比英语少,这下不只是头疼的事了。我们纷纷报以同情,安慰归安慰,总要帮着想想办法,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转专业,考虑良久,朋友也终于决定开始准备,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准备过程:

每天早上起来打卡背诗词,更厉害的是为了让诗词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连和男朋友发消息、留言之类都必须用古语、诗词,见过最疯狂的一次是她发了一条动态,下面评论清一色七言律诗,读来琅琅上口,见之频频点头。

加入各种交流群,关注大师动态,我见过她发的群聊天记录,群里各路中文爱好者,昵称都非常有趣,什么“国学大师***”、“当代诗鬼**”、“狂热诗词爱好者**”、“文学评判***”总之,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文史哲思,我想,他们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会不时地发一些学术性特别强的论文之类在自己的社交账号里,还会要求自己每多少天就读一本书,分享心得,会不停地练字,练习发音……

这半年来,能看到她当初的坚持丝毫未有退缩,前两天看到她填写了转专业情况说明书,四月中旬就要参加笔试了,为了那一天已经准备了很久,从心里祝福着她:一切顺利。

很多人都会说:转专业什么的太麻烦了,虽然自己很不喜欢或者很不合适自己的专业,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是为了家里的期许,委屈自己也无妨。

可就像路遥在《人生》里说的那样,人生那么长,但是关键处就那么几步,为数不多的几步决定了以后的走向。如果终身要与不喜欢的事物为伴,那我宁愿不要,宁愿孑孓一人。有人还会说,专业和自己以后的走向并无多大关系,忍一忍四年就过去了,到时候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人生,有多少的四年?这个年纪的每一年都是黄金岁月里珍贵之至的时光。不能顺遂自己的心,这样的求全与浪费时间无异。

当然,如果你非要说“成熟就是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也没有办法,人各有志,我只是想表达对能够有勇气选择改变的那些人的敬意。

转专业不是一件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事,更不是一件转过去就万事大吉的事。提前了解专业学院政策、大二兼修大一课程、重新认识同学老师、重新加入社团组织……好事多磨,如果觉得值得,也只有觉得值得,才能去重新开始这些,才能去有勇气并让自己逐渐有能力去改变。

最近也在考虑转专业的事,想学的专业在另一个校区,两个校区离得很远,学科交叉和交流都不多,如果转,就像重新来到了大学。

至少,现在还有这个勇气改变,趁年轻也好,趁轻狂也罢,在能够折腾的年纪,我选择不安分,这种不安分,并非不计后果,只是想择木而栖。

": 4��{�!o�

你可能感兴趣的:(良禽,当择木而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