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 “红蓝CP”怎么就刷屏了?

封面

都说自古红蓝出CP,果不其然,前天两会现场又为红蓝CP素材库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有网友从情节上简单回顾了整个事件过程:

微博网友截图

这个段子虽然带着几分戏谑,却实打实地点到了这次刷屏事件的其中几个关键要素(也是事件公共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所以我们这次就从公共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

公共传播具有五大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目标公众和传播效果。

这是1948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来的,但放到当下的众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区分传播者和目标公众进行讨论似乎失去了意义。因为当下两者角色的边界十分模糊,我们很多人在其中既担任目标受众的角色,也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而传播效果则是已知的,所以我们在分析时去掉传播者和传播效果两个基本要素。但为了使得分析更全面,我们引入另外一个隐含要素的分析,即时空环境。

1

传播内容

在这起事件中,传播的内容按时间传播顺序可以分三波,第一波是翻白眼的现场小视频,第二波是表情包+人肉爆料,第三波是cos(最火的应该是抖音上cos的一个小视频,据说那个制作者后来被公司领导约谈了,坐过山车估计就这感觉)。而这些内容有两个传播硬核(也就是一个传播事件的核心要素,说出来就能引发关注的点),第一个是蓝方瞟白眼,第二个是对红方提问冗长的质疑。

左图为抖音小视频截图,右图为原采访小视频截图

新榜曾提到过,有一个传播硬核就能让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有两个硬核则会造成事件传播性的爆炸性增长。传播硬核的数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平方关系。这样话题更丰满,槽点更多,也更有探讨空间。

有了传播内核,再加上内容形式上易于一键转发分享,于是迅速引发刷屏。

2

传播渠道

可能会有人说传播渠道不就是微博微信等平台,没什么好分析的吧。我觉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每次刷屏事件就是发生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才使得我们大家忽视了这种传播渠道在刷屏事件中的重要性。

微博微信的社交功能其实是人际传播,其好友圈子是基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形成的,因此通过微博微信在网络空间的沟通交流,基本实现了现实社会中的粘性关系,所以事件能够在熟人圈子中迅速传播开来。

熟人圈子的传播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能从媒体圈迅速击穿至其他圈层?

这其实缘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六度空间”,它是指: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任何地方的两个人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互相联系。这其实说明,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总能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联系。

比如在微信中,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和群组,这些朋友圈和群组之间可能互相渗透。每一个用户在其中发布的信息,都可以即时传播到其他用户的朋友圈和群组,通过朋友圈和群组的转发,可以使信息内容在不同用户的朋友圈和群组中呈放射状传播,进而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设计群+摄影群+运营群

微信有十亿月活,微博有3亿月活,即使是剔除重复,这十多亿的月活刷屏起来是很可怕的。

3

目标受众

这里的目标公众主要指的是吃瓜群众。而我们这一届吃瓜群众真的很有才,但也很多戏。

他们不仅围观,还参与反馈,这种反馈形式除了有简单的转发评论原素材,有高级一点的,用快捷软件制作GIF动图,还有更高级一点的就是设计同款白眼插画和制作小视频等等。

朋友圈的白眼九宫格插画

在推动刷屏的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反馈,也就是UGC起着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用。

4

时空环境

如果这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新闻发布会,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是在两会,国内外媒体和民众持续高度关注,而且两会期间新闻基本都是国计民生等严肃话题,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件可以调侃和娱乐的事,吃瓜群众当然不会放过(而娱乐本身就是一种高唤醒情绪,所以吃瓜群众围观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翻白眼事件出来后,很多品牌和媒体都在借势,比如抖音,比如平安北京,还有很多新媒体大号也在追这波热点。追热点都是为了流量,虽然流量很重要,但流量背后的品牌价值和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更重要。流量可以让自己的品牌增值,也可以把自己品牌搞臭,所以追热点一定要慎重,共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 | “红蓝CP”怎么就刷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