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梵艺术】向京:我看到了幸福

“我的作品都是从我身上分泌出来的”

向京说,“作品可能反而比我本人更真实。”

艺术家向京

· 1968年生于北京

· 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 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

· 现为自由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

相信这座雕像,对于艺术爱好者,并不陌生,并奉为经典的架上作品。初见向京的作品,是在北京转机的时候,机场店里,一个可爱的兔女郎被宠溺般卖着萌。雕塑背后的名字:向京。

我看到了幸福  

她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最为成功的女雕塑家。六年前,她的作品《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以627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其个人作品拍价的最高纪录。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

一百七十年前,尼采曾说过:“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总有相同基因的人,在传承者相似的理念。

比如,尼采

比如,向京。

我也没想过当艺术家什么,哪儿懂?只是因为我从小明显的就在这方面显现出天份,我差不多5岁的时候就画得很好了。也没人教,一直很喜欢画画。——向京

我看到了幸福

她曾在媒体采访中说:

“唯劳作者才得食,唯不安者得安宁”,它是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栗》里的一句话,它形容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状态,我们在现实层面有太多的困境,太多的危机,没有一个绝对安宁的灵魂——我觉得那样真的就是已经极乐了,就不需要我们再去度过这个人生了。我们无法去假设说,如果我们不去面对这些问题,不去思考,会不会就安宁了?

我做艺术,是因为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堆满我的脑子,我希望去面对它,设法把这个东西能够表达出来。不是解答,是把这个问题本身给呈现出来。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宿命,就是你不停地总是有问题诞生,你不停地在表述。

天堂

八十年代好像是一种开启意义。除了文学、哲学,还有传记,那时她的读物是《渴望生活》、《月亮和六便士》,还有卡米尔克洛岱尔的传记《罗丹的情人》先锋小说,先锋话剧,先锋诗歌,摇滚乐,听摇滚还是用磁带和录像带,在中央工艺美院第一次看文德斯的电影《德州巴黎》,胶片的。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好像突然推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氛围肯定对她的影响非常巨大,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又热血沸腾的年纪。至少有一些核心东西已经被塑造,定型了,比如对理想主义的追逐。

异境——这个世界会好吗? 

真正的艺术品,是合理的表达,传送着稳定的频率,被观者同频接收;真正的艺术品,恰恰并不是只属于艺术家,而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感受到它们的力量。

2017年12月16日,龙美术馆首位女性艺术家大型个展“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举办,“2017雕塑年”在向京创作生涯跨度逾20载的精彩作品中收官。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创作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后,更多的作品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首次露面,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

展览中,向京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被打破时间线索的作品,期待在全新的空间里与观者相遇,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向京认为,“观看”不仅是对外部的观看,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审视。艺术家期待艺术回归到属于不同观者的身体感知,回归到展览现场的魅力。这,正是向京反复强调的艺术“可感知性”——那在文本阐释之外的自足意义,这也是现场对于艺术自证的重要价值。

艺术之镜,此刻映照出的,是观者的内在:对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隐痛与欢愉,没有人可以替我们看到。

3600平方米的空间,21年艺术历程,100余件作品,不依靠高科技,打开你的身体,进入艺术,进入你能感到的不安,和安宁。展览开幕,向京21年的创作全集同步首发,带来与展览不同的阅读路径。全集包括作品集、文献集、作品集别册,其中文献集收录了数篇首次发表的评论及对谈文章,作者包括范景中、戴锦华、乔纳森·费恩伯格、米歇尔·康·阿克曼等。

“某种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古典主义者。我认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精神的胜利很重要, 创作者必然是百分之百的孤独者。”——向京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向京工作室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梵艺术】向京:我看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