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第三章【第四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三、教学提示】

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关键要素如下:

第一,质疑批判。“质疑”即提出问题。问题是质疑的开始,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基础。正如陆九渊所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第二,分析论证。分析论证是最常见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技能,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在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化分析与有效论证。

第三,综合生成。综合生成是指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策略、作品或其他新成果的过程。

第四,反思评价。反思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的过程。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形态

大体有三种教学形态:单元整体教学样态,单篇课文教学样态和项目化学习样态。

项目化学习样态打破教材学段的教材编排,围绕某一人文主题或思辨能力进行材料统整开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如围绕“英雄”“月是故乡明”等主题展开思辨性学习活动。

案例分析:魏星《何为“英雄”》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普罗米修斯》

思辨性阅读首先要有思维的矛盾点,然后还还原思维的场域,打开思维的过程,揭示思维的本质。

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情境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的“真实”,大体具有两重意蕴:第一,文本本身呈现丰富多彩的思辨、思维情境,学生浸染于文本语境,感受思维场域的真实;第二,以文本为引子,设置或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在真实而复杂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获得真实个人体验,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思辨情境中去。

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支架设计

2022版课标要求“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评价设计

案例分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我们与土地》

有意识的安排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具体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

第一,整合:放大思维的认知空间。

第二,模拟:设置思维的真实场域。思维的产生必定有一个触发事件,触发事件又必定存在于有因果联系的大情境中。

第三,批判:引领思维的大胆创新。

杜威认为,人和物体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思考。

第四,实践:链接思维的生活源泉。思维脱离了生活,实践就成了空想,人们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出发点,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第三章【第四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三、教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