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22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刘渡舟

这里需要掌握两个知识,一个是这里热证不是实证,不能按实证去治疗;一个是这个病临床很容易误治,尤其误下容易发生。开头说阳明有热,与201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症候基本相同,但是201有发热恶寒,这里是恶热。201是经腑有热,表里不解,所以不能泻下;这里是表邪已经入里,主要是阳明热证,要用白虎汤清热养津液。谢夏厚,胃中空虚,邪气趁机入里,心中郁烦不解,舌上有黄苔,病位于上脘,用栀子豉汤治疗。上脘介于阳明表里之间,所以柯韵伯说栀子豉汤治疗阳明病的半表半里。太阳表证在皮肤,太阳里证用五苓散利小便。阳明病表证就是栀子豉汤,里证就用承气汤。所以柯韵伯说阳明三法,清上,清中,清下,不令伤津液,不令水聚集于胃

胡希恕

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脉,咽燥口苦是少阳证。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时阳明病症候,身重说明有湿。这也是三阳合病,这个阶段不能用承气汤。这时也不能发汗,因为内热,发汗夺津液,热更盛了。热冲头脑,所以心愦愦。如果加烧针逼取大汗,比发汗海里,必然惊恐,烦躁不得眠。这就是前面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或者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这时不能用下药,胃不实,泻药使之虚。这时候舌上有白胎,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虚烦。

刘志杰

条文说阳明病,后面说的是三阳病,阳明症状明显,所以说是阳明病。咽燥口苦是少阳;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脉浮而紧,身重是太阳有寒湿。发汗就更加伤津液,出现烦躁谵语,心悸心慌。用火针,伤及津液,心脑无津液濡养,必定惊恐烦躁不得眠。

如果下之,正气不足,导致水饮上逆,表邪容易内陷,下焦水饮也上逆,合成湿热,心中烦躁,胃里不舒服,要吐不吐的样子,舌苔厚黄腻,栀子豉汤主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220.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