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篇 揉节奏感情,写诗意课堂

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感觉他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课堂上学生情感气场的形成特别有研究。看他的课堂实录,犹如读一本小说,跌宕起伏,而又觉得合情合理,不娇柔造作,自然生化,让人能走入文字深处探究,从心底流出情感的细流。这一切都是老师在课堂中的引领,探密一下他的课堂语言和组织结构,发现其中的特点。

1.善用排比句和循环句,加强气势

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疲惫的眼神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是写‘我’看到母亲转过身来,把惊讶、心疼、懊悔、爱怜的复杂心情,采用慢镜头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处理这段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关注到了倒装句式的特殊,以及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

他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味道”,味道是用来品尝的,用口或者鼻子,才能尝到的,在这里他是让学生,从直觉和感官上来思考来表达自己的直觉感受。这样既降低了表达的门槛,又容易让孩子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的神情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随着这个镜头的推移,你看到了什么?

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老师深情富有节奏的朗读……“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怎一母亲一个怎样的背?”

学生纷纷回答:“瘦弱的——”

“弯曲的——”

“脊背突出的——”

“瘦骨嶙峋的——”

“佝偻的——”

老师: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背,你看到了一根根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的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我母亲的背是——

学生:“笔直的、挺拔的……”

老师:“确切的说是结实、丰满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可是,如今现在我分明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挺拔了,不再结实了,不再健壮了。”

……

师:“孩子们,这是母亲的,脸吗?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我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她的脸是——”

学生:光洁的——

老师:光洁的,这才是我母亲的脸,她的脸是——

学生:美丽的——

老师:洋溢着青春的

……

像这样的老师的运用排比句式来,引导学生表达的地方还有很多。

2.运用引读,强调某些特重点句子

师:“当你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皇家园林时,你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生朗读:“漫步园内,犹如漫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多么美的感叹呀!

生朗读:“漫步园内,犹如漫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真是由衷的感叹呀!

生朗读:“漫步园内,犹如漫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我们漫步,我们饱览,我们留恋,我们幻想,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这一切都是因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作者用评价语引读,让学生来对这一个句子不断的进行朗读,体会,在朗读中,学生的感受一次次升华,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

3.用数字的堆积,制造叠加效应

在评析《慈母情深》一课中的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这样的声音大吗?哪些地方向我们传达着传递着噪声不断,噪声不停这个事实?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我大声的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老师:我为什么要大声说?因为——

学生:七八十台风吟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老师:这是第一个依据,请继续!

学生朗读:“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老师:母亲为什么要大声问,因为——

学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老师:“这是第二个依据,这样的依据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学生朗读: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老师:“这已经是第三个依据了,还有吗?”

学生朗读:“接着又对我喊-——”

老师:“又是喊,为什么呀?”

学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老师:“这是第四个依据了,还能找出别的依据了吗?看谁的课文读得细读的深。”

学生朗读:母亲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老师:“看又是一个大声,为什么还不是因为——”

学生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老师:“这是第五个依据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声,一次又一次的喊道,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提醒我们——”

学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在这样的师生对话里,老师着重对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龙的噪声,进行了依据的收集,这是第一个依据,这是第二个依据,这是第三个依据……

这样的一个数字的叠加,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让孩子们感觉到,文本的作者,这样描写大声是有依据的,同时也体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慈母情深。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的用语,如果也用这些数字依据的叠加,就会呈现比较好的效果。

4.制造体验式气场,情感深入人心

在讲《慈母情深》这一课,一上课老师就把学生带入了到了某种情感的场中,老师板书完课题后说:“请大家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读题目。”

在课中,老师说:“现在请你们把整段话连起来,用心、用情的读好这个描写母亲的慢镜头。”

课堂小结的时候,老师说:“孩子们,来让我们恭恭敬敬的抬起头,挺起胸,为文中的母亲,为我们的母亲,为普天下所有的母亲献上一首《懂你》的心曲吧!”

这里的‘恭恭敬敬、用情、用心……’这些课堂用语无不流露出老师的心态和想法,正是老师这样的态度,传达出一种气场,影响了学生,把学生也带入情感的海洋中。

纵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他的课堂表面上无招无式,灵活多样,比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时,他先让孩子们关注了开头和结尾,然后才是中间圆明园部分的描写,这样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比较符合人的逻辑:因为,读了开头知道了圆明园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这样的一座园林?孩子们肯定非常想知道,所以,它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顺序。但是,无论从字、词学习、篇章结构、内容理解、表达方式、修辞句型等方面他都处理的特别透彻细致,并非随性而为,脱离语文教学的大框架。

看这些文字,犹如认识一个个人一样,文字背后透露出来的就是作者的某些观点,某些教学方面的想法。看的多了便会发现,真有很多不同。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特别有诗意,重感情,重节奏;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朴素简洁,以学生为本是他的特点;薛法根老师的板块教学,设计的条理清晰,让人大开眼界……进入教学的大观园,饱览精彩,采撷需要之处,慢慢咀嚼,若能吸收,便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405篇 揉节奏感情,写诗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