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过上帝的拯救之手

朋友的抑郁症很严重,她一次次向我倾诉,每次对她开导后,她的情绪虽然能缓和平稳下来,可是过不了几天,她就会又一次跌入抑郁的苦海之中,于是我建议她用歌唱或者舞蹈等方法来缓解抵御抑郁的情绪。她的确可能是耐着性子听了我两次劝说,我看她态度还算温和,以为她认同了我的建议。

过了些日子,当朋友又一次来向我哭诉时,我便鼓励她把歌唱起来、或者把舞跳起来,结果不成想,她突然间大光其火地翻了脸,对我劈头盖脸、连挖苦带讽刺地奚落了一番,着实让我猝不及防,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和她有太多联系了,恐怕不知哪句话又会伤到她。

偶然在网上,见到有些抑郁症患者申明这样的观点:不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也是一种修养。我顿时想到了我的那个朋友,这才感到原来自已以为是好意的建议,很可能在她心里正像这个抑郁症患者一样,不仅感受不到好意,相反却感觉出一种来自缺乏修养之人粗鲁无礼的威胁。

人们对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开导方法,往往是劝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也没能免俗,结果遭受了朋友的反戈一击,也许有人说我活该,他们会说抑郁症患者在身心两方面有很多的症状,而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正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我劝说朋友找些兴趣爱好,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可是以我长期以来对朋友的了解,她并不是对许多事物“失去了”兴趣,她根本是“从未有过”什么兴趣爱好。在她还未出现抑郁症状的漫长时期,我就从她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索然无味的那种状态中看到了她的苦闷。

朋友从一结婚就对工作失去了兴趣,选择在家做全职太太,不论丈夫是否有怨言,夫妻间是否为此产生矛盾,孩子小学快毕业了她也坚持不出去工作。她也早早对家务失去了兴趣,在微信群中不断地为家庭主妇的辛苦付出没有获得大家足够的尊重而愤愤不平,见没得到大家的回应,甚至直接转发“看不见老婆辛苦的男人都是猪”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文章来进行谩骂攻击。

见她经常处于一种很烦闷的状态之中,我便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形体训练的小视频发给她,劝她活动起来,可是她不是说忙,就是说累。我当时学着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再去劝说她了,是啊,谁能把一个爱好强加给别人呢?

有一次我见到网上一个视频教做一种肉包,方法非常简单巧妙,做出来却像玫瑰花一样漂亮,于是高兴地学着做了一盘,拍了照片发给她,同时发给她做法的视频,附言说做给闺女吃吧!结果她回我说:“我闺女爱吃馅儿?”过了半天又发一条信息——“你做的好,还是你做吧!”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到她面前去煞风景了。

她虽说自己累、没时间,可她对朋友间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都了然于心、耿耿于怀,每次说起这些来都滔滔不绝、不厌其详。她把朋友们看得很重,正因为看重,所以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对朋友们的关注上,或者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放在关注朋友对她的态度上。

她总是尽心竭力、小心谨慎地维系平衡着与每个人的关系,朋友间有个什么风吹草动、闲言碎语,一丝一毫她都要捕捉得清清楚楚才能安心,自从抑郁以后,她对周围的一切就更加敏感多疑了,而几乎对所有的朋友,她基本都抓住了对她不敬的“实锤”,并给予迎头痛击,于是所有的朋友都不敢对她多说二话了,有她在的朋友圈越来越沉闷无语,于是她所发的内容不是“你不落难永远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的抨击,就是“没有人会真正陪你到最后”诸如此类的哀叹,一条条都是对朋友们的声讨、对世态炎凉的控诉,好像她的精神情绪是否平稳安定,是大家理应负责承担的义务一样。现在甚至她已发展到与她的家人几乎都反目成仇的地步。

朋友的家庭多年来一直诸事顺遂,甚至可以说是步步登高,可是她却在境遇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抑郁了,所以我才在她又一次痛苦地向我倾诉时,向她的枪口撞上去,劝她发展一两样爱好,可是这一次我失败得更彻底。所以以我对她多年的了解,“失去了”兴趣不是她疾病的结果,而恰恰是她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兴趣爱好,那么他的心一定是渐渐地趋于呆板、麻木、沉闷的,而谁能在处于呆板、麻木而沉闷状态的同时,却能体验出一种很愉悦、很幸福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人有兴趣爱好,那么他在从事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情感就能够得到寄托和释放,心灵就能够得到满足和滋养。试想长年处在这样两种不同状态中的两个人,哪一个更容易陷入烦闷抑郁呢?即使陷入了抑郁,哪一个又比较容易自拔呢?

朋友的这种状态让我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汹涌的洪水即将吞没村庄,一个人在洪水中挣扎,这时有人扔给他一个木盆,他拒绝说:“不!我用不着木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洪水把木盆卷走了。

这个人依旧在水中苦苦挣扎,这时驶过一只小船,船上的人伸手拉他上船,他推开他的手说:“不!我不上船,我要等上帝来救我。”小船只好开走了。

这个人体力越来越虚弱,头就要没入水面了,这时飞来了一架直升飞机,有人放下了一架梯子,催促他快点抓住悬梯爬上来,他摇摇头说“不!上帝一定会来救我。”话刚说完他就被激流卷入了漩涡。

这个人死后见到了上帝,他气愤地质问上帝,为什么不去搭救他这样一个虔诚的信徒,上帝十分遗憾地说:“第一次我派人扔给你一只木盆你拒绝了,第二次我派了一只小船去救你,你又拒绝了,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机,没想到你还是拒绝,现在你为什么来怪我?”

我想我的朋友一直把家人和朋友当成了上帝,也许她以为在她的呼唤的时刻,每个人都应该像上帝一样立刻出现在她的面前,在她需要的时候,总能有人时时陪伴在她的身边,为她排忧解闷,赞美她的重情重义,这样她才能从大家的簇拥和认可中获得一点儿心理上的安宁和乐。

她这样地看重家人和朋友,她才对家人和朋友的一举一动严密地审视监控,可是其实家人和朋友不可能真像上帝那样毫无瑕疵,谁能禁得起他人对自己洞察秋毫的审视?谁能在严密的监控下能做到为人处事面面俱到、毫无疏漏?这世界上有几个人不是能觅一知己足矣?即使有幸能觅得知己,可是谁能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与你做心灵的呼应?大家即使可以对你的恶语相向能忍一时之气,谁又有义务甘愿“陪你到最后”专门只为了受你的羞辱呢?

所以每个人真正的上帝,从来不是他人,而是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精神强健的自我。只有这个自我,才能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你,才能时时听从你内心的召唤;只有这样的自我,才能时时与你做心灵的呼应,才能真正给予你心灵的慰籍。

而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兴趣,才会有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的投入和专注,这种兴趣可以是对工作的兴趣,可以是对厨艺的兴趣,对园艺的兴趣,对文学、体育、艺术、哲学、科学、自然的兴趣等等等等。

有了这种投入和专注,你才能从中不断成长,你的内心才会感到丰盈与满足,才能感到激情飞扬,才能塑造出内心深处那个精神强健的自我。

有了这种投入和专注,一个人才会对自己要求得更多,才会对别人要求的更少,才能把总是投在他人身上严密监控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不会因为对他人的过高要求,而把正常的相互温暖相互扶助的关系演变成剑拔弩张的敌对关系,甚至变成一种致病的因素。

几乎人人都可以自行站立,可是并不是所有人的精神都是站立着的。如果真有能使人精神站立起来的上帝,那么这个上帝不是家人不是朋友,而是精神强健的自我。如果真有上帝的拯救之手,那么可以说,兴趣是上帝递给人们抵御抑郁的一只有力的拯救之手,但愿每个人都不会错过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上帝的拯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