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十三【陆澄录】。

陆澄问先生《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陆澄问先生“中、和”对于常人来说正常的表达,是否能够被称为“中、和”。

先生回答:“在一时一事上情感的表达是做到了‘中、和’,但是还不能算‘大本、达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陆澄提到对于常人来说不能够完全具备“中、和”,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先生对于陆澄的“自以为”于以回应:“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良的,‘中、和’是人人都与生具有的。不能说是不能够完全具备或者没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是我们没有做到的能力和智慧,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能够做到。如同我们立下圣贤之志,我们内心是否真的相信,是我们私欲立下的志只是说给别人听的?是否真的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责此志?这非常重要。

我们能否达到,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真的相信、实干。每一个人内心的“中、和”全都具备,不过多数人的心被私欲障避。本体虽然有时起到发用,但有时时暗时明,不是整体彻底的发用。

时刻都能保持“中”的状态,才能称之为“大本”;时时处处合乎于节度,“发而皆中节”才能称之为“和”。

想要真正致得“中、和”,唯有一颗至诚之心,真正对自己诚实,才能够树立“天下之大本”。《中庸》讲“志诚如神”。我们下功夫的核心就是诚于己。

“中”的含义想要明白,需要我们在心上体察、践行。天理即去人欲,不偏不倚如同明镜一般,丝毫没有尘埃的沾染。此谓心之本体,即“中”。阳明先生对陆澄先生的耐心令我们敬佩。

我们把私欲彻底清除,不再有丝毫余留,心才能够完全达到廓然大公,心中纯粹就是天理。此时便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

学习总结:一、不要在文字文义上纠结,没有切实践行是无法体悟到的;二、不要有丝毫侥幸,把内心的私欲彻底清除。向着圣贤的方向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内心没有私欲,觉察每一个当下。

昨天在一堂课上,老师讲到:有多少次做事是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做事让我们为自己解除很多后顾之忧,比如消除期待、恐惧,不计得失。

想想,多数情况下我能做到全力以赴,不为别的,就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之心,诚于己。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这是读屈老师家书的第一感悟,屈老师博览群书,以小见大,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个人对私欲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引领我们去私欲,致良知。感恩屈老师家书的贡献。

有一种声音自带治愈的磁性,让人们听后感觉瞬间走进我们的心里,消除距离感。我们的点评老师接老师的声音,就有这种功效,让你听后爱上这种声音,记住这个人。感恩老师功课点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