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小说的个中三味

      小说一旦走入课堂,我们就要有所节制,并且应当从学生出发,合理地确定小说教学的内容。小说语言表达的核心及作者最为着力经营之处乃三个纬度:典型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精巧情节的设置。教学小说时我们大可以聚焦这些核心内容,删繁就简,提纲一顿教出小说的个中三位。

一、典型环境描写中的场景魅力

        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小说从怎么写的角度考量,就会发现小说文本都有相当典型的环境描写,营造出颇具张力的特定场景,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充分蓄势,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以小说《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短短不过427字,却埋伏着密集的环境描写,比如,“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短短六句话,读起来并不起眼,然而仔细琢磨你就会发现这六句话都指向一个意思 ——病重。这些句子当中有直接的描写,如第一句和第六句,也有侧面的烘托,如2、3、4、5句。从亲眷、侄子、医家和家人四种角色来写,更觉得是六句话一气呵成,不仅不让人觉得重复反而清晰地呈现出严监生病况愈来愈严重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病重的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一句为接下来“一茎灯草、两个手指、三种猜测”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也为小说最后的讽刺效果奠定了基础。

        环境描写对凸显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蓄势造势,情感酝酿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后聚焦到这些环境描写上,让学生发现作者写法的精妙,品味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获知其中的匠心独运与语言运用技巧,从而领悟到小说环境描写中的场景魅力。

(二)人物形象刻画中的语用典范

        众所周知,小说写作的意图即记录生活图景,展现社会风貌,刻画人物形象。古今中外成功的小说都是因为刻画了表达时代诉求的最典型、最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烙印的人物形象而受到读者们的追捧。

      人教版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作者也是着力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按“回忆中英武不凡的少年闰土以及想象中无所不知的少年同土、现实中淳朴的少年闰土”的层层推进,刻画人物形象,一个栩栩如生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呈现在你眼前。

        因为小说风格的不同以及所写人物形象的差异,描写手法也都各有精彩之处。其中既有外貌描写上的独具匠心,也有神情动作描写上的人木三分,更有语言描写上的别出心裁,而侧面烘托、反面衬托、环境渲染、情节推动等手法更是水乳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陌生化、有特点的语言表达,带领学生阅读体味,领略到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笔墨特点,依托文本语境,或创设适当情境,实现描摩、领悟、模仿甚至化用,实现小说教学中的积极语用。

        以现实中的少年闰土为例作者只用一笔,“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却展示出人物外貌描写的最大的旨要——抓住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适当还原与比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并没有循序渐进的对人物的五官进行描写,而是只抓住轮廓进行勾勒。作者对少年闰土印象最深刻的正是这些轮廓: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银项圈。从而让学生领悟人物外貌描写,要善于仔细观察发现差异之处着力特点描写。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观察班级的学生的外貌,抓住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点进行刻画。

        再比如课文《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在刻画桑娜这个人的形象时,作者专注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文中最集中的一种心理剖析:“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细读此处桑拿那种心乱如麻,千头万绪的感觉,就在这一连串的短句和省略号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好地呈现出桑拿当时的惊魂不定,忐忑不安。

(三)精巧情节设置中的节奏意识

      小说的情节设置与叙事性文章相比,凸显出鲜明强烈的节奏意识。叙事性文章的情节推进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进程循序渐进的。小说的情节推进却是作家又一费尽思量之处。小说情节设置的无痕、适度、精巧、张力呈现出的“似在情理之中,实刚出乎意料”,都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节奏意识。如在情节设置上最典型的是微型短篇小说,必须在简约到极致的小说中设置悬念,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年级下册课文《桥》。这篇600多字的小说中,除了典型的洪水场面描写先声夺人之外,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刀刀见力,不过最精妙的还在作者情节的设置,不断的制造冲突与悬念。尤其是“突然冲上前从队伍揪出一个小伙子,用力的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木桥坍塌小伙子和老汉被洪水吞没……五天以后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情节之间的短句,场景的迅速转换到最后的结局呈现,相信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会耸然动容。然而作者却极力节省笔墨与情感,只是一味客观冷静的叙述的事实,展现着故事的起承转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情节的设置鲜明地展现出作家行文的别出心裁,也不断地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但纵观情节设置的技巧基本呈现出一波三折的情致,因此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绝。

        无论是典型环境、人物刻画还是情节设置,在一篇小说中是浑然一体、 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小说教学中,语文老师在发现这些核心的语文内容之后,还需要巧妙地进行教学流程的编织,从学生准确的学习起点出发逐步建构教学,把握小说情节,渗透写作特色,实践积极语用。“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循着小说的文体特征,教出小说的核心语文内容,才能对得起古今中外这些文学大家们呕心沥血的创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出小说的个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