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的人也躲不过骗子的陷阱?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诈骗的例子也是时常发生,比如,某分院一大学生收到同学的QQ消息,说是自己的亲属生病住院急需用钱,通过微信转账,损失了2000元。

某一学生为了赚取生活费,在网上看到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刷单立马就能赚取佣金,他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刷单操作,被骗1745元。

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会轻易地掉入骗子的陷阱里,当别人告诉你真相后,你依然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呢?

被人欺骗的感觉不好受,不仅是因为对方欺骗了我们,而且导致我们再也不敢信任对方了。上当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上当。

著名的美国作家、心理学专家玛丽亚.康妮科娃在《我们为什么受骗》一书中,从骗子的角度出发,一步步拆解他们的“工作“,让我们看到“聪明的人是如何掉入骗子设计好的陷阱里的,”揭露了骗局的诸多细节,以及它们的共同点,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支持。

书中说到一句话:“在骗子眼中,人人都是受骗者。”你可能会说,怎么可能呢,我可不是一个傻子,怎么能轻易上了骗子的当呢?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少骗者都是行业翘楚,具有非凡的才智。

68岁的保罗是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因为离婚独居,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时,但有时闲下来感到很寂寞,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

一天, 他在网上结识了32的捷克模特米兰妮,两人在网上聊得挺好的,互相产生了情愫。

3个半月后,约定在玻利维亚见面,但因为米兰妮临时有事,没办法见面,保罗按照女朋友的指示,将一个空旅行臬带到布鲁塞尔等待见面。

可是,等了好久,都不见女朋友的出现。却等来了警察,警察将保罗带到了警察所。

一开始,保罗觉得警察抓错了人,可警察从他的旅行箱内搜出了足足有两公斤重的毒品,这才使保罗哑口无言。

事后,保罗仍坚持认为米兰妮可能也是受害者,她怎么可能骗我呢?

你看,即使是大学教授、聪明的科学家,当被骗子看穿内心的欲望,就难以摆脱骗局 。

正如大卫.毛雷尔:“骗子会探查到人性的弱点。因此,除非人性能够发生显著的改变,否则骗局的猎物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360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在网络诈骗举报用户中,90后的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37.5%,是不法分子从事网络诈骗的主要受众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28.7%。而印象中更容易遭受诈骗的70后和60后人群,仅占比不到10%。

看到这一数据,你是不是被吓了一跳,原来这些多人受骗呀。

那么,学习如何避免受骗,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首先,我们不要相信什么“天下掉馅饼”的事情,这世上本身就是利益与利益之间的交换,哪有那么好的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呢,退一万步讲,若真有陷饼掉下来,也不可能正好砸在我们的身上。

因此,平时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轻信他人。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份冷静和理智,骗术便无处遁形。

其次,我们就要意识到诈骗离我们并不遥远,骗子们就潜藏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会利用我们的善良、单纯、同情等而骗我们。

朋友曾在马路上走时,路上遇到一个人,“姐姐,姐姐”地叫,特别地亲近,像亲姐弟一样。

就这么套近乎之后,那个人向朋友哭诉了他可怜的身世,说家里人生了重病,急需用钱医治。

朋友是一个耳根子特别软的人,听到对方悲惨的遭遇后,内心特别不是滋味,直接微信转账3万给对方,事后,朋友才猛然发觉自己被骗了。

很多时候,我们一旦自己拒绝对方的要求,就会损坏自己在对方心中那个高大的良好形象:心地善良、善解人意。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为了达到目的,你可能会更愿意操控现实,哪怕只是轻度的,来给他从留下更好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骗术高手不过是在我们日常的无害谎言上更进了一步而已。”

最后,就是多读书,多锻炼,提高思想境界和增强体质。如果被骗一次,是骗子太坏了,但如果总是被骗的话,则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太笨。

归根结底,骗子利用的是希望,因为你希望自己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希望自己能被爱、被接受,希望自己更好看、更年轻、更聪明,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深刻、更满足的人——希望那个达到彼岸的自己会比现在的这个自己更加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聪明的人也躲不过骗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