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艺术》:"给我一把小提琴,我就能一直拉"

与《歌唱家的艺术》、《大指挥家的艺术》同为一个系列的纪录片《小提琴的艺术》,首先是一部邀请观众感受弦乐器中的王者小提琴魅力的艺术片,因此,影片快速掠过片头、英国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纽因于1963年在柏林演奏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片段后,就端出了能迷倒众生的声音大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世称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其中,门德尔松的那一首以明快如秋阳下的溪流水般的风格,最易被乐迷接纳。

《小提琴的艺术》的导演布鲁诺·蒙桑容,深谙怎么才能捕获站在古典音乐门口跃跃欲试的你我他。在梅纽因那一段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他奉上了一大段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只不过,这个片段有些特别,它不是某位名家的著名版本,而是一个大拼盘。音乐界公认,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伊萨克·斯特恩、克里斯蒂安·菲拉斯、弗朗茨·克莱斯勒、内森·米尔斯坦、耶胡迪·梅纽因、阿图尔·格雷米奥、雅沙·海菲兹、米沙·埃尔曼等9位,是世界顶级小提琴演奏家,布鲁诺·蒙桑容就将他们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或录像剪辑在了一起。他们演奏的"同一首歌",让不够资深的乐迷一耳朵听来难有差别的小提琴演奏能呈现的效果,立马显示出千变万化的可能性。

作曲家门德尔松


毫无疑问,我们通过这个片段所听到的小提琴的魅力,是表象的。而布鲁诺·的野心是,希望《小提琴的艺术》的观众能穿透表象触摸到小提琴魅力的内核,为此,他请来了伊夫利·吉特里斯、艾达·亨德尔、伊扎克·帕尔曼和希拉里·哈恩等四位不同代的小提琴演奏家来串讲这部电影。这样的艺术构想,能帮助我们了解把位、揉弦、跳弓、手指用在琴弦上的力量、弓在弦上的力量以及演奏家整体姿态等,会对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能引领我们认识到,从帕格尼尼这位开启现代小提琴演奏技巧的魔鬼天才以降,小提琴演奏技巧乃至古典音乐发展旅程是如何受到乐迷态度的变化而发生变迁的。伊夫利·吉特里斯和艾达·亨德尔算是同代小提琴演奏家吧?他们活跃在舞台上的时候是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所以,他们分析起大师的演奏效果来会就音色的差异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的美妙。在他们的评判标准里,没有不好的演奏只有更好的演奏。因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良于行的伊扎克·帕尔曼成了最为世人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我数度去现场听这位以色列音乐家的演奏,从来没有想过在舞台上以琴代言的帕尔曼,会那么能言善道。《小提琴的艺术》四位串讲人中,讲得最中肯的就是伊扎克·帕尔曼。他不像他的前辈伊夫利·吉特里斯和艾达·亨德尔,一开口便是鲜花和掌声;他也不像他的后辈演奏家希拉里·哈恩,因为受到演出市场的挤压总在疑惑上世纪的演奏家何以能取得那么良好的演出效果。伊扎克·帕尔曼以一遍遍聆听前辈小提琴演奏家唱片的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再换位思考,这就使得他在解读米沙·埃尔曼何以那么在意音柱,雅沙·海菲兹的舞台姿态又何以那么淡定时,紧扣着小提琴演奏艺术又通俗易懂。

伊扎克·帕尔曼


伊扎克·帕尔曼的用心解读,提升了《小提琴的艺术》的内涵。 "给我一把小提琴,我就能一直拉",是伊扎克·帕尔曼认为内森·米尔斯坦讲过的一句话,虽然数度出现在电影里的内森·米尔斯坦从来不曾回应过自己是否说过这句话,我却以为,"给我一把小提琴,我会一直拉",就是内森·米尔斯坦的心声。

内森·米尔斯坦,1904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敖德萨,7岁开始学琴,1920年16岁时登上敖德萨舞台开始他的小提琴演奏家生涯。1929年移民美国后,与雅沙·海菲兹比肩而为美国古典音乐舞台上小提琴演奏双杰。超强的手臂力量才能保证自己在小提琴上运弓自如,这就迫使不少小提琴演奏家在年事渐高后不得不放弃登台演出,令人称奇的是,82岁时内森·米尔斯坦还能保持高水准的演奏水平,为什么?伊扎克·帕尔曼说,人们看见米尔斯坦时,他不是在练习就是在演奏小提琴。

该怎么理解内森·米尔斯坦这种琴不离手的艺术境界?"他把自己奉献给了艺术",是不会出错的解释。第一遍第二遍欣赏《小提琴的艺术》时,我也这么定义内森·米尔斯坦与小提琴之间的关系。可是,看过电影《掬水月在手》后,我的想法变了。

内森·米尔斯坦


《掬水月在手》的女主角叶嘉莹,生于1924年。漫漫96年的人生,对叶嘉莹而言,并不友善。少年遭遇家国离散,婚嫁时遇人不淑,中年又痛失爱女,三重打击中的任何一次,都足以击垮一个人,但是叶嘉莹却一次次地在绝境中重建了自己,望百高龄了还能神采奕奕地到处推广中华古诗词的吟诵。

很多人在看过《掬水月在手》后留言:是古诗词救了叶嘉莹。如同"他把自己奉献给了艺术"至于内森·米尔斯坦,用"古诗词救了叶嘉莹"来解释叶嘉莹何以能与中国古诗词相恋相伴一辈子,也是不会出错的解释。然而,对内森·米尔斯坦和叶嘉莹而言,那是多么被动的解释!与其说,是小提琴和中国古诗词宽怀一度将内森·米尔斯坦和叶嘉莹送到了自在的人生境界,不如说冥冥之中他们掌握了"心有所住,则为非住"的真谛,把自己化作了小提琴上的一根弦和古诗词中最美丽的那一阕。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提琴的艺术》:"给我一把小提琴,我就能一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