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已经好几年没有看过电视剧了,上一次看电视剧看的是《平凡的世界》,剧中的有些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地一部电视剧。
而最近看的这部电视剧《天道》更是如此,虽然这部剧是2006年就上映了,但我之前并没有了解到这部电视剧,之前在别人公众号看过一篇推荐的文章才了解到,但当时也只是收藏而已并没有看。
直到最近在思考关于道的东西,才想起这部剧,一个人安静地看完这部剧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面蕴含的内容太多,但始终都有一条主线——道。
表面上看,社会上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明确的阶级划分,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存在。
这个阶级划分的依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说认知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阶级;可以说财富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阶级;可以说思想观念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阶级……
可是,不管哪种说法,背后都有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道。
道,是世间万物的规律,一切都在按道的逻辑发生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到这里,很容易想到剧中提到的一个词——文化属性。
对于文化属性这个词,百度百科的背景来源也是出自于《天道》这部剧,它是这样说明的:
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
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
文化属性,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因为这毫无意义!
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
这跟剧中的主角要表达的意思一样,丁元英是这样解释文化属性的: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是一个广义词,它的概括面相当的广泛,它不仅包含我们所学到的书本文化,还包括饮食文化、政治文化、民间习俗文化等等,由这些文化共同组成了社会生产生活文化,属性,是对一件事物的性质定型的概述(例如火的属性,就是发光和发热,能够产生很高的能量;铁的属性具有延展性、韧性,到达X度熔点温度时会融化,这种表现状态就是它们的属性)。
提到文化属性,他引出了关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概念,下面是他的原台词: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然而客观规律的变化也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是由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历史的变迁而改变。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墨守成规,其精髓讲的是创新!
而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其本质讲的是依靠和跟随!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弱势文化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所以,从本质上讲弱势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台词播放的很快,有些话暂停想了很久,真的非常深刻,有一种醒悟的感觉,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部剧,我想还是把原版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认真看一看比较好。
文化属性这个词,我也是在这里第一次听到,长见识了。
一个人的认知、财富、思想观念…… 仔细想想,其实也都源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属性。有些事情有时候是注定的。
不要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也不用嫉妒别人的聪明才华,是你的,终会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强求不来。就像一句话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下面谈一谈对剧中其他情节的一些感受吧。
剧中的主角丁元英、芮小丹。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是剧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最终他们能在一起,不容易,理所应当,也顺其自然。
丁元英不是一般人,甚至就像肖亚文评价的,他是鬼,是魔,就是不是人。
这并没有贬低的意思,恰恰相反,她想传达的是,他更像是超越人的人,是自己的神,是自己的救世主。
人们都希望真的有救世主的存在,然后坐等着来得到救赎。可是真正能得到救赎的途径只能是自救,救世主可以帮你,但前提是你要自救,而“自助者天助”传达的也是这种意思。
在很多人眼里,丁元英是神一样的存在,刚一开始,就推测出会有怎样的发展,会有怎样的结局,就像先知一样。
其实哪有什么先知,就像他说的,他只是按规律办事罢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也包含着对人性深刻地洞察。
很多人眼里的神,其实就是按照万事万物规律办事的人,神的神,不神,对人是没用的,只有人的神对人才有用,而这种规律其实就映照了影视剧的名称——天道。
话很简单,理解起来也并不难,难的是做到,人性使然,让人总是不由自觉地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些人知识面太窄,可能对这种概念都不太了解;有些人聪明有知识有文化,但看的太近太窄,虽然随着事物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了这些规律,可是时间与机遇早已离他们远去;有些人认识到了这些规律,可是因为人性,贪婪、享受、嫉妒……最终,还是选择妥协,走向人性阴暗的一面。
剧中的整个人物情节故事就像一幅拼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
其实位置在哪无好坏,关键是要做到做好自己位置该干的事,而很多人往往认识不到,总会高估自己。
趴在井边上看一看,觉得自己明白了,然后,还是自己跳了进去。
人物主角丁元英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他真是个高人,高的不可思议,无非就是他做的每件事都是顺其规律的。
与韩楚风打赌,结局按他说的一步步实现;告诉欧阳雪买股票,一年赚取一倍以上的利润;芮小丹审问王明阳,按照丁元英的指导,让王明阳异常吃惊,道出案件详情;(王明阳是一个清楚道的人,可是他走错了路,站在了法律的对面,不知道用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联系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意思)。
接下来还有很多剧情,不过大都围绕芮小丹要丁元英送她一个神话一样的礼物——扶贫王庙村。
这个故事真的不简单,就像一盘早已料定一步步会怎样下的棋,而这些人物就像丁元英非常熟悉的一个个棋子。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可以与剧情中的人物一一对应的,但是真正能恰如其分地找准自己定位的很少。实事求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故事中实事求是的人其实也不少,其中思想觉悟比较高的有丁元英、韩楚风、芮小丹、肖亚文等,其次的有欧阳雪、冯世杰等。
他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人,不管他们的阶级处在哪里,他们的能力差距有多大,但他们都是愿意实事求是的人。
这些人其实最后做的都不差,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把它做好,自己不能做什么,就不去强求,他们其实就是认识道、实践道的人,也可能他们认识不到这就是道,但他们一定有所觉悟。
比如欧阳雪只懂开饭馆,她就好好做她的饭馆,开格律诗公司的时候大胆坦诚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好这个公司,愿意出资全权委托管理。
再比如冯世杰,他说过两遍一句同样的话:咱们TMD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有这句话,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能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承认自己无知的人同样少。
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反例——刘冰,不但没有做到自知之明,而且把自己看的实在太高,认知非常浅薄,思想观念也很腐朽落后。
在剧中他说过这样几句话:
除了钱,其他的都没什么用;
金钱,是衡量一切的准则;
除了钱,说啥都是假的。
如果内心被这样的价值观包围,最终会走向极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剧情的最后,当刘冰打开档案袋的那一刻,他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所向往的天堂就是他自己的地狱。
可是丁元英真的有错吗,是丁元英欺骗了他,还是他背叛了丁元英。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最后关于芮小丹的剧情中发生了转折,她偶遇四名武装暴徒,不幸牺牲。她的离去,最伤心最痛苦的人是她相识最短相处时间最少的人——丁元英。
他们的爱情起始于那一句: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人人熟知,失去知己之痛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到的,因为世上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真的遇见知己,红颜知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他本以为自己能从容面对,最后他也明白情哪有那么简单,心头之痛始终无法抹去,当他吐血的那一刻,他才相信原来真的有伤心吐血。
看着抚摸着那唯一的一张芮小丹的照片,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快乐,从未见过他落泪的情节也在此留下眼泪,他是真的诠释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句话。
没有别的感慨,只有一句:遇见红颜知己,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惜。
真正的智慧就一个字——道。而了解道,认识道,能行道,这完全是不同的,它甚至有一个不可跨越的年龄障碍。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不虚,虽然不是特别的绝对,但是还是很有道理。不过,有这么一句话多少还是需要客观看待,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
不可否认,这种事实确实有可能存在,出于对长辈的尊重, 通常不应该与长辈争执,但也要客观看待,做到实事求是,年龄长的人不一定比年龄小的人觉悟就高,反过来当然更是如此。
只想说一点,承认自己的无知没什么不好,说实话,我是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真的很无知,所以我从来都不敢松懈什么。
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想比苏格拉底这位哲人更智慧的人不会太多吧,放下脸面和虚荣又有何妨。
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有些事情我理解的还是比较片面,事物的规律仍然理解的非常浅薄。但不管怎么说,最近这些年认知多少还是有点提升,这些认知主要来自于行与行,多走,多做,走的比较多的也就是近几年,做的比较多的仍然是近几年。
年轻,多走走,多做点事,有好处。
别让年龄一年年增长,而脑袋一点点虚空。这样,年龄再大,自己吃的盐比别人吃的饭再怎么多,那也只是一副躯壳外加无趣无聊的灵魂罢了,不能称得上有智慧。
世上像丁元英这样的人确实有,不过,他们也大都隐于市,与世无争,很少人了解到他们,容易找到的就是那些得道高僧了,可一般人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
道,这种高深的智慧只能自己去悟,也只有很少人选择去悟,这注定是孤独的。
就像尼采说的这句话: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不是单纯的一部剧,从中可以发现为人处世的哲学,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人生智慧。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都看一遍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