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属于失败者,成功者应该有“系统”

我们常说“确定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但在《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这本书中,亚当斯显然不同意这一点,他反而认为“目标属于失败者”,这有点反常识。

按理来说,设定一个目标,构建未来蓝图,然后盯着目标一步步向前行动,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成功路径。但在亚当斯看来,目标是一个具体的目的,是未来某一天有可能实现,但也可能无法实现的事情。

比如,我们计划2021年阅读50本书,这是一个目标,但在定好这个目标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自己的惰性抗争,这个过程一点也不舒服,更没有成就感,因为最终我们很多人都无法完成这个目标。

所以,亚当斯认为,以目标为导向的人,在真正实现目标之前,心理状态会处于下行期,也就是说,每一次我们跟自己的意志力或者惰性抗争,会带来持续的失败感,虽然我们会自我安慰说“这种失败感只是暂时的,只要达成目标就会好的”,可事实是,我们常常要跟这种失败感共存,这会消耗我们大部分的能量,让我们感觉浑身不舒服,甚至半途而废。

那么,实现目标不就可以了吗?

是的,实现目标确实可以让我们的感觉稍微好一点儿,但也只是暂时的。

因为目标实现的成就感,很快就会被适应,随后感到空虚,伴随着外界的压力,我们又要去寻找新的目标。也有一些小伙伴在实现目标之后,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目标”,接下来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好。

目标导向的人们,大多时刻都是处于“成功前的失败状态”中,如果不成功,就一直与挫败感共存,如果成功,又很快会被空虚或新的目标所代替,似乎永远都摆脱不了“失败感”的漩涡。

所以,亚当斯认为,目标是为失败者而准备的。

那么,成功者应该具备什么呢?亚当斯认为应该是一个“系统”。

如果我们期待着未来某天会实现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就是一个目标;但如果我们每天都会做这件事,那么它就是一个系统。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减肥的人来说,瘦10斤是一个目标,但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或者健康三餐饮食,就是一个行为系统。

在亚当斯看来,一个目标就像一场有终点的比赛,到最后,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但系统没有最后期限,也没有所谓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感觉会比挫败感好很多,做事情的时候也能量满满,并且,终有一日,我们所打造的这个系统,会让我们获得进步的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属于失败者,成功者应该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