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鲁克林有棵树》看玛丽的育儿之道 ——生命总该要绽放

“什么东西都在努力活下去”,就如布鲁克林的树,虽长在一块酸性格子地里,没有日晒,也没人浇水,只能靠天下雨,可它还是活的那么要强,长得那么结实。

弗兰西·诺兰也是。

弗兰西·诺兰为何能够从一个贫民窟中的泥娃子蜕变成密歇根大学的优秀学生,实现人生的逆风翻盘,父母的教育引导功不可没。

阅读让人生更丰富

弗兰西出生的那天,年仅18岁的凯蒂怕孩子也跟自己一样,挨饿受苦,惟愿将来孩子能够不“只靠力气赚钱”,在孩子出生的那天,她要改变孩子的命运。弗兰西的外婆给的秘诀就是读书写字。“你识字啊,你可以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一天不落,一直读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为止。到那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读。”

外婆虽然不识字,但是在鉴书上却毫不含糊。“什么书是好书呢?”外婆给的答案是莎士比亚和《圣经》。外婆相信,孩子读的书多了,就会见识过世面,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那么大。

所以,在出生的那天弗兰西就比其他的孩子多了一份殊荣:倾听经典好书。日日在经典中浸泡的结果就是:弗兰西爱上了阅读,爱上了书籍。她期待上学、期待识字、期待每周六去社区图书馆借书的日子、期待捧着一本新书坐在出租屋的过道中阅读。书籍让她坐拥了全世界。

阅读让她的生命更丰富、让她的情感更饱满。在入学接种疫苗时,因为胳膊脏她被护士和医生嘲讽,她会羞辱,脸会发烫,但她不会哭,她会说“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当未婚生子的乔安娜被“良家妇女们”嘲笑、侮辱、欺负后,她会恨扔石头的女人,她会把婴儿床推回到乔安娜家门口。她学会了思考,她有自己的判断,她更独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阅读,但是有谁能做到像凯蒂那样,七八年日日坚持给孩子读书?

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需要久久为功,任何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引导,必然导向失败。

呵护孩子的想象力,保护童真

孩子们知道自己家里很穷,因为他们住在差劲的出租屋里,吃发霉的面包片,而且常常挨饿。

但是诺兰家的孩子没有因为贫穷而受到父母的苛责。在忍冻挨饿时,凯蒂总是跟孩子们玩穿越北极的游戏,每个人都是探险家,住在帐篷里,忍受寒冷和饥饿,时间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年龄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长大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被贫穷击倒,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父亲圭多和儿子乔舒亚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在父亲的保护下,乔舒亚成功的活了下来,而且保留了童真,没有被集中营残酷的现实压垮。

而现在,人们总希望孩子能够事事都快人一步,希望孩子尽快懂事,尽快长大,可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并不是科学的育儿之策。之前碰到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妈妈一起到物业,大概还欠些物业费,物业的工作人员提醒要不要一并把物业费缴了。孩子说,你们这些人,天天就知道想方设法问别人要钱。整个屋子的人都惊呆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说出如此世故的话,不能不让人惊讶,不能不让人讨厌。

生活总有很多选择

在弗兰西·诺兰跟弟弟都初中毕业后,家里贫困到实在不能供应两个孩子的教育。于是,玛丽坚决要求,自己喜爱的儿子上学,而女儿上班。

弗兰西·诺兰为自己争取过,但是妈妈更爱弟弟,所以她辍学了。她从14岁开始,干过工厂的花枝工,报社的阅读员及打字员,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她竟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一家人。

玛丽真的和很多父母相似,让女儿上学养家,儿子读书进步。但是玛丽又跟很多父母不同,弗兰西·诺兰担任打字员的时候,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玛丽看到了希望,跟女儿商量“我指导这很难,但是你可以白天读高中,晚上学习”。弗兰西没有接受妈妈的提议,因为她已经工作了两年,实在没法在安安稳稳地做进高中的课堂,但是妈妈的提议打开了她的思维:原来,生活总有很多选择。接受教育和上班赚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果我可以白天读高中学习晚上上班赚钱,那么我也可以白天读大学晚上上班。

于是,她报了三门大学的课程。

于是,她决定读大学。

于是,她自学了高中的课程,考上了密歇根大学。

终于,她的人生有了另一番风景。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要努力长大,不负阳光雨露。

玛丽用坚强做土壤,用阅读做阳光,用观念做剪刀,助力孩子们从绝望之地盛开出胜利之花。

生命就是如此美妙,认真生活的人,总是不虚此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布鲁克林有棵树》看玛丽的育儿之道 ——生命总该要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