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218(阳货)|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质相近,但是各人兴趣却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喜欢这工作,可硬是把他拉到这一门工作上,慢慢习惯了,却与原来个性的兴趣越来越远。这只是表面上的解释,照这样的说法,用来作孔子与阳货见面的解释,等于拿孔子的话自己作声明,他们都希望孔子出来做官,但孔子硬不出来。各人兴趣不同,习性也不同,没有办法与这个时代社会沟通,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自己始终超然独立地行事,这就是“性近”“习远”的道理。这是连着上文的说明,其实这种修养也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单独把这两句话拿出来研究,就是孔子讲到的形而上之道。何谓“性近”“习远”?这个“性”,在现代哲学思想上指的是人性。什么是人性?根据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用孟子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来解释,是说人的原始本性都很善良。孔子在这里讲的性,虽然是指有了生命的后天之性,但人一生下来,在婴儿阶段的天赋之性,还是近于先天的本性,总是善的。但“习相远也”,后来的习惯一加上来,越变越与天赋之性相远了。往往本性是相近于道的,可习惯越来越坏,就把自己变得远于道了。因此: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是连着上面的意思讲,一 般人没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惯越多,距离自己的本性就越远。所以孔子说,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愚,最笨的人,是不会受环境影响的。最聪明的人自己有思想,有见解,有主张,你影响不了他;同时最笨的人,你也影响不了他。所以这中间有一哲学:真正第一等聪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真正笨到绝顶的人,就是第一等聪明的人。

        我们也可以看出把上面两条放在这里,作为孔子见阳货这件事的结论,是非常好的说明,等于替孔子自己一个解释。一个人立身出处非常重要,绝不可以受环境影响,绝不受外来的权势、利益诱惑而改变初衷。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这里做首长。一次孔子到了这里,听到弦歌之声。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高级礼乐,而子游却用这种方法在教育普通的老百姓。于是孔子便莞尔一笑说,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过于小题大作了吧!有人就把这话告诉了子游,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过来质问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有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爱人;普通的小人物更须学道,因为普通的人学道就懂道理了,指挥起来就更方便。这话是你教育我们的。今天我出来在此当地方首长,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应该教育他们啊!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刚才的话,告诉身边的学生,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所以说孔子也是常人,有时也会开个玩笑。

        这一段放在这里,也跟《阳货》这一节有关。因为孔子这个时候,本身用不着出来了,他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只希望这一帮学生能够有所作为,对社会、时代有所贡献。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本篇编辑的用意,把子游出来为地方行政首长的事放在这里,说明孔子真的用不着自己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别裁》218(阳货)|性相近,习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