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点滴谈

        内容摘要:在笔者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避免耍花样、走过场,应注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对文言诗文的朗读背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素养 朗读背诵 合作探究

        在笔者三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师讲生听式、形式化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文言文教学实在是不应该停留在耍花样、翻新式、走过场的形式上了,我们必须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对文言诗文的朗读背诵,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中考和评价体系的制约,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考试中文言文的分值加重及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较大程度上仍在依靠多讲、勤练。其实,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上来,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是引领学生走进教材,体验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含有较丰富的情感,可以在不同程度的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都用欣赏的目光去审视每篇文言文。同时尽量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文言文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我的做法是教学文言文时注重“朗读”这一环节,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美感和情趣,倍感愉悦,从而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为接受内容和思想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是利用音像等资料让学生走出教材,开拓视野。

        文言文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事先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手段,让学生自由阅读和体会。从而使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三峡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可我们这些远离长江的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风光可能只有一种模糊认识,课文又是较难理解的文言文,如果学生只凭想象是很难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因此,上课前笔者在网络上搜集了长江三峡的视频资料,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这些视频资料,并简要地解说。随着三峡画面的出现,《长江之歌》音乐的响起,多媒体课件中声情并茂的课文音频朗读,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都得到了教材中无法得到的美的享受,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了。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比不用多媒体时要高得多,自然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再就是尽量多组织学生进阅览室,或者在班上订一些诸如《初中生》杂志、《语文报》等刊物,让学生在快乐阅读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其次是注重学生对文言诗文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由此可以表明:读、背无疑是学习文言文、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调动人体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而人体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朗读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文中蕴涵的意义和道理自然就会明白的。笔者所在学校(沈潭中学)主持的省级课题文言文教学模式“朗读-诱导-赏析-迁移”,就十分重视“朗读”环节,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笔者认为,读与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近些年来笔者改变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过去是先学完文言文课文,然后背诵。笔者现在是引导学生在未学文言文之前先试着背诵。结果发现,学生先背诵文言文课文,到了学习该文时,学生对课文理解比以前快多了,而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浓多了。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管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师问,学生答”,其实质都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一位专家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存真理的人。”其实,这就是在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主动性和独立性,这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则表现为:我要学、要我学、我能学。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这种有意义有实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

        如在教《矛与盾》一文时,笔者采用了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笔者只是做必要的指导、点拨。对于注释,启发学生善于利用,而不是死记硬背。明确了思路,笔者先让学生回忆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方法,(如结合注释理解、利用工具书等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分小组探究学习,进一步讨论完善注释,相互启发性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推理大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为相对应的现代文。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利用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不教”,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不再依靠着“拐杖”走路,扔下拐杖能走得更稳、更快,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笔者再让学生将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讲,由局部回到整体。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为什么?”学生立刻打开了话匣子,纷纷发表意见,领悟了这则寓言的寓意。“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笔者又问,学生也举出了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对文言诗文的朗读背诵,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培养其对文言精髓的感悟能力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言文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