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小米和她的猴子

      小米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早上妈妈带着她,她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小猴子,一起来到幼儿园大门口。

      小米从大门往里望去,幼儿园的小朋友可真多呀!有滑滑梯的,有荡秋千的,还有玩沙子的……真好呀,有这么多可以玩的。

      小米也很想去玩。

      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可是小敏还不认识他们,不知道该跟谁玩……幸亏有小猴子在,小米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小猴子。

      想妈妈了!小米忍不住哭了起来。

      幸亏小猴子在身边,她拉着小米的手,两个好朋友靠在一起,小米感觉好多了。

      吃饭的时候,小米和小猴子说起了笑话。两个人哈哈大笑,忘记了吃饭。户外活动的时候,小米和小猴子勇敢地登上了大海盗船,好高好高呀!小米说“别害怕 有我呢”。她们一起从大滑梯上尖叫着滑下来,小米觉得好刺激啊。

      中午睡觉的时候,小美有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床跟家里的不一样。不过看着小猴子躺了上去,小米也躺了上去,闭上了眼。

      慢慢的小米和小朋友们熟悉了,他们对小猴子很好奇,都跑过来看……小米骄傲地说“他是我的好朋友”。老师和小朋友们也很喜欢这只小猴子,他们都要伸出手摸一摸它毛茸茸的头。

      下午妈妈来接小米的时候,小米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差一点儿又哭了出来,不过他忍住了。

      妈妈问小米“幼儿园怎么样?有啥好玩儿的事儿?和妈妈说说”。小米一下子又高兴了说“他们都喜欢我的小猴子”。

      妈妈看了看小米说:“才一天你就快变成灰猴子了”。小米看了一眼自己 又看了一眼小猴子说“啊,才一天 你就快变成灰猴子了,快回家,给你洗澡去!”


      3岁左右的儿童,刚刚开始从个体走向集体生活,从家庭中熟悉的环境,走向幼儿园这一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时心里很难适应。对她们而言,最难过的是第一次要与朝夕相伴、几乎寸步不离的母亲分开,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挑战。他们几乎不可避免的都要经历分离焦虑,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老师和父母的态度和做法至关重要。

      从现象上看,分离焦虑会导致孩子哭闹、不安、情绪激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休息和饮食,并引发疾病。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无疑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利。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分离焦虑是儿童成长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是其心理成熟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门功课。分离所带来的心理痛苦,也让儿童开始意识到“独立”的含义。一个正常经历并度过了分离痛苦的孩子,他的内心将更有承受力。这种力量将帮助他走向独立,帮助他面对今后人生中种种严峻的考验。

      小米的故事真实的展示了展示了一个3岁小女孩入园的心理经历,也展示了一位从容淡定的母亲的形象。她不焦虑的状态,她对孩子的理解,都是给予处于分离焦虑期孩子的最好帮助。“小猴子”则代表了孩子的另一个依赖对象――熟悉的玩具、小物品等,他们一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被赋予了生命,在儿童心理养成的阶段,这种对物品的依恋很常见,也很正常,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意义。在一些场合和情况下,他们起到了替代亲情的作用。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这些物品由于不像真实的父母那样有脾气、有要求,他们更可亲,更稳定,更容易“理解”孩子,更容易成为倾诉对象。因而有时候它们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父母和老师。

      在幼儿入园这一特定的时期,一件让孩子熟悉并且依恋的物品,能够起到心理安慰陪伴的作用。他们对于儿童在陌生环境下的安全感的建立,有正向和积极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应当充分理解这一心理现象,切不可简单粗暴地从统一管理等角度严格禁止,这种行为会加剧儿童对幼儿园的不安和恐惧。善于沟通的老师和家长还会巧妙的利用儿童的“宠物”和孩子进行交流。使儿童更容易接纳他们的建议。比如“如果是小猴子他会怎么做呀?”“你看小猴子看你呢”“别害怕小猴子陪着你呢”。

      有些家长和老师会对儿童一直喜欢一样东西困惑不解,有时则担心如果不加以阻止会造成儿童的交往障碍,还有些是会焦虑这些物品带来的卫生问题。其实这些家长和老师是过虑了,小米的故事对于这些担忧已经给出了答案。

      儿童对物品的依恋,是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在新环境里的安全感逐渐建立起来,他的交往范围开始变大,交往对象会越来越多,兴趣点也变得广泛。与此同时他对“宠物”的依赖度也会越来越低,直至自然消失,成人们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同样道理,他们也不会阻碍儿童和外界的交往,恰恰相反,作为儿童这一时期的知心伙伴,他们会在儿童与外界的交往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周边的环境,更好地缓解压力,以及抵抗不理想与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而在与这些知心伙伴的互动中,儿童也能够在自己的内心建构起友谊、合作、关怀等重要的心理感知。

      至于对卫生的担忧,那不是物品的问题,而是教育者如何引导的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尤其是处于分离焦虑期的儿童所表现出的对某一物品的依恋,正确的态度是:

第一,理解并允许。

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和孩子一起接纳他,顺其自然就好,不必如临大敌。

第二,正向的引导。

引导孩子参加阳光、健康的集体活动 ,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建立新的安全感体系。

第三,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由于成长环境与性格的不同,自身气质也会不同 ,老师和家长要有接纳心态,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并陪伴他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幼儿迈向独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