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语文老师的修行之旅

――河师大送教下乡初中语文滑县站学习心得

文/半夏

图片发自App

对教师而言,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

对教师而言,成长就是最好的修行。

河师大送教下乡初中语文培训,在教师进修学校薛永杰老师的组织安排下,从4月13日开始,到5月12日结束,历时之长久,课程之实用,收获之丰厚,是其他培训学习所不能比的。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留古一中、八里营初中、大寨一中和二中、赵营一中四个乡镇的所有语文老师,开启了一场修行之旅。

          名师,我们的精神朝向

徐美展老师讲座,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语文教学与经典阅读可以一路同行,还给了一些可操性极强的方式方法。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其实也可以做一个尝试,比如课前三分钟的那种方式,简单易操作。只要坚持,就有收获。

王慧慧老师,来自河师大附中。不管是评课,还是讲课,包括讲座,她身上都有余映潮老师的影子。不愧为余老师的徒弟,课堂语言严谨而且优美,教学设计,以活动落实目标,板块清晰。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向余老师学习,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张林江校长,来自濮阳县实验中学。因为我跟他既是映潮班同学,也是好朋友,对他了解多一些。他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也是一个对课堂情有独钟的人。他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专题,都有自己的研究。所以,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太忙,都是借口,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成长。

除了这些远道而来的专家,还有我们滑县本土的名师,吴银霞老师,崔喜玲老师,薛永杰老师,他们都能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思考,是我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所有的名师,都经历过孤独而艰苦的修行。我们总是羡慕他们身上特有的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实这些所谓的技巧和方法,源于他们根植于内心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思想,更是他们长期学习和研究的显性成果。

名师,就是我们修行的精神朝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片发自App

          课堂,我们的修行路径

作为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练兵场,课堂,就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在这四次的培训学习中,每次都有真实的课堂。每一次的课堂呈现,都会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能量。

翠敏老师的《陋室铭》,不仅展示了她一个资深语文老师的深厚功底,更启迪我们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碰撞交流的过程,让我们渐渐明晰了前进的方向。

保民老师和丹丹老师关于《爱莲说》的同课异构,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技巧,但都是质朴平实的课堂,都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师生共同成长。

聂巧红老师的《老王》,凸显文本人性美;王慧慧老师的《老王》,则是带着学生在文本中出入无数来回,学生收获的是能力和成长。

贵娥老师的《散步》,环环相扣;俊胜老师的《散步》,生成自然。景丽老师的《驿路梨花》,清新流畅;张校长的《驿路梨花》更显透彻深刻。

微型课《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五位老师,五种风格,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抓住人物,透视人性,殊不知,“欧亨利”式结尾,却是重中之重。

作为老师,就应该立足文本,站稳课堂。要想课堂出彩,研读教材是前提,也是关键。忽然想起来读过的一篇文章,钱梦龙老师备《死海不死》,预设了600多个问题。就是因为文本研读充分,才有了钱老师课堂上的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余映潮老师,连续研读《孔乙己》二十多天,写出二十多篇教例分析。他们课堂上的优雅,源自他们课下百炼成钢精益求精。

研读文本,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功,更应是教师一生的修行。

图片发自App

            修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停止。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认识到了和别人的差距。想要进步,唯有努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真正的学习,是在内动力的驱使下,孤独而不寂寞的学习之旅。研读文本也好,研究课例也好,研究课堂也好,名师专家是榜样,采得百花酿成蜜,博采众长功自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融会贯通,还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于教师而言,选择了教育教学这条路,就是选择了一条朝圣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不停跋涉,坚持修行。有了“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有了“衣带渐宽”的执着,终会换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场语文老师的修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