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尝试

      所谓数感就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

    《数一数》是北师大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数的教学起始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20以后再认识更大的数,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数数基础,基本会数1~100。这部分教学教师不能仅仅停于表面,学生只会数100个数是不够的,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数形结合,真正明白每个数的意义并能表示什么,把生活中的素材博弈到课堂,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数感。 我们的数学课是要向学生讲道理的,如果只是强加给学生1~100各数的认识,显然是不太讲道理的。为了讲好道理,更好地发展学生数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前准备:数一数10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源于数”。可见数数是发展学生数感的必要基础。在上这堂课前,我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在家里找到3种不同的物体,要求孩子数出100个并把数数视频分享到班级群,数完100个3种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思考有什么发现,每位孩子还要参与班级群交流和讨论——从其他同学数数中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有数花生、豆子、大米、筷子、小棒、鸡蛋、桂圆、酒瓶盖、生字卡片、课外书......数数素材丰富多彩,这是在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因为课堂上时间和素材都有限。学生不但自己数出了100,还分享了亲爱的同学数出的各种各样物体的100,学生学习热情和热爱数学兴趣高涨,这也许就是每人一个苹果可以交流出更多苹果的效益吧!

      二、课堂探究:再现数一数100。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我把之前的学生在家里数100个实物图片和视频截取了一部分,放到班班通,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比较、思考、发现。学生们自己看见自己或班上同学的数实物实拍视频和图片,兴趣十足,思维活跃,很快发现并归纳出:有些学生是一个一个数的,有些学生是2个2个数的,有些是5个5个数的,还有的是10个10个数的。有些学生是数完以后又堆成原来的样子,而有些同学是边数边分成2个、5个、10个一堆,特别是10个一堆的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数时又快又方便。学生发现100粒花生和100粒米装起来不一样多,100粒米小手就能抓住,100粒花生要用大碗来装。他们还发现数物体时越往后数越多,说明数越在后面越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学生交流完了自己课前数物体后,我再让他们拿出课前布置的小棒,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根小棒。在数小棒过程中,有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带到100根小棒,我让学生讨论还差几根就是100根,说对了可以到老师这拿小棒补满100根。还有学生带多了小棒,我就让他说出多了几根,把多余的赠送给老师。为了验证自己100有没有数对,请每位学生都要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边数边思考每种数法你有什么感受?为了证明你带的小棒正好100根,让老师很快就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大家决定把10根小棒用橡皮捆成一捆,得出100里面有10个十。 本节课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不断的数数,在数数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课后寻找:100以内的数。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课后我布置学生去超市,电视,手机,课外书上寻找100以内的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另外要求孩子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边摆小棒边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从一数到一百给父母听。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一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