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来自许多次的视而不见希望得到重视

“别再伤害它了,别打它了……”小家伙焦急的扭动身体,脸还时不时望向周围的小朋友。

这是昨天发生在小区的事情,一个小区里的姐把它养了十几年的小乌龟带出来溜弯儿。

这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个稀奇的事情,所以小乌龟一落地儿,(其实也不小了,像水果盘那么大了)小朋友们就前呼后拥的凑了过去,各种观看各种呼叫。

正在观赏时一个看似大一点的小男孩,看上去有8、9岁的样子,不知从哪里折来的树技来试探的敲打乌龟壳儿。

围观的小朋友们,迅速有很多离开去找树枝去争着抢着用力敲乌龟壳儿。我站在一旁观察着我家小家伙,他并没有动,只是愣愣的站在那儿几秒。稍后他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乌龟不会痛吗?”“那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做什么呢?”小家伙想了想跑了回去,便有了刚才的一幕。

可以说一个系统的改变,总会有个人站出来发声,尽管他的声音很微弱,尽管他有可能被攻击,他还依然选择这样做下去。

其实围着这个小生灵,有很多在敲打,有很多在看热闹,虽然没在敲打,我家小家伙的别打了仿佛唤醒了一部分看热闹的小朋友,所以他们齐心合力的一起喊:“别打了,别打了……”

乌龟主人也看出她在保护,她在一旁不停念叨:“打坏了,是要赔得。”有几个小孩停止了敲打,还有几个在继续。

我们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一起远远观看着,我观察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因为敲打的孩子们“不听话”便去碰触别人的头来警告他们。

我身边有两位妈妈,暂且一个叫A,一个叫B吧!A妈妈家是小女孩在打,B妈妈家儿子也在打,我旁边还有一个妈妈很心疼的说:“会不会疼?”我告诉她这么大了,一定是有灵性的。

“乌龟这么大了,一定会咬人的,让孩子们离远点……”随着物业大叔的一句警告到来,A妈妈迅速喊女儿离远点,B妈妈告诉儿子说,别在头前面打。

可能是因为A家小女孩是打累了,也许是因为妈妈的提醒,她停止了敲打。而B家男孩还是没有停止,期间我家小家伙跑过来跟B告状:“阿姨,ⅩX还没停下来。”B嗯了一句再没说什么。

小朋友们渐渐停止了敲打,就剩B家小男孩还在敲打,B妈妈可能由于面子,就喊儿子停下来,“你看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打了,咱也不打了,好不好?”(这时她还扭过头转向我们解释:我家孩子就像傻似的,一点儿都不知道危险)。小男孩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的加大力度。这期间乌龟到处乱跑,最后无奈的缩起来,在一次次被攻击后,它伸出头来,小男孩打头时,乌龟咬住了树枝,只听那个姐叫了一声,“掉嘴里呢,”小男孩放下木棍跑开了!

只剩下那个姐心疼的拿起乌龟,不停仔细的检查着。

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何止不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呢?值得观察的同时也值得思考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我突然想起了伤害从来都不是单独存的,是由无数次避而不见酝酿而来!而无数次避而不见是不是我们错过了与爱的真正链接呢!都说小孩子的世界都是天真烂漫的,即使犯了错误也有改正机会,重要的是当偏差行为出现时,能不能引起重要他人的思考呢?这可能真的决定孩子能不能真正与爱链接的能力。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犯错过程中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样我们就会减少对别人对自己乃至对世界的伤害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伤害来自许多次的视而不见希望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