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们人生发展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思维中的那堵墙,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职业生涯中,要努力找到内心的基准线,正确看待简历等求职方式的作用,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投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是自己的决定,学会掌控快乐,不要让别人来支配你的人生。
一个人在思想、事业、个人生活三个层面可能存在哪些局限?如何打破这些局限,走向更加成功和幸福的生活?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打拼了几年。他的家庭很好,工作也很稳定。他的积蓄加上父母的积蓄加起来有300万左右,和女朋友关系也很好。双方父母都见过面。你觉得这个时候他应该怎么做?是为了买套房结婚吧?但是有一个人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却没有这样做。结婚前,他有一笔存款,但没有买房。他告诉未婚妻,我给你两个选择。用现在的钱买个小房子,或者让我投资,过几年买个大的。未婚妻说好,我相信你,我选第二个。于是他们租了一套两居室,结了婚。第二年生了女儿,还没买房。结婚第四年,小伙子成了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六年,他买了一套普通的房子,全家人住在里面。结婚10周年时,他32岁,赚了第一个一百万美元。但他不打算用这笔钱买更大的房子,他想投资。到他87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身家已经达到7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这个人是谁?是沃伦·巴菲特。如果他的妻子苏珊当初选择买房,如果巴菲特当初选择投资房子而不是自己,他这辈子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发展才能一飞冲天。从我们普通人的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可以毁掉一个梦想,也可以毁掉一个巴菲特。
年轻人有钱了,就一定要赶紧买房吗?为什么不投资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从这个故事开始,带我们穿越迷雾,一点一点打破你的思维局限,为你的思想、事业、家庭生活提供完整的指导方案。
书中主要讲了三个重点。
第一点,我们生命的局限不在于世界的边界,而在于我们思维的围墙,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只有拥有更好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第二点,对于工作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内心底线,正确看待简历和求职的关系。如果想在职场上获得长远发展,可以考虑先投资自己。
第三点,你是你人生幸福快乐的主宰。一个人应该进入主人模式,摆脱受害者模式,快乐的活,而不是活在父母设定的剧本里。
一、跳出思维的围墙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亲眼所见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如果我们碰壁,陷入困境,那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好,限制我们的是世界现状和现有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
但事实上我们实际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触碰到的那堵墙,而是我们头脑中无形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型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内部的一套程序,就像电脑中的Windows系统一样。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的效果会有巨大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现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国数学家,他的智商达到250-300,但也只是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但是,人与人的能力差距不是一倍,也不是一倍。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智商的差异,不如说是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异。
心智模型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关于我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思维模式,从而决定我们如何行动。举几个例子:早上起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早饭是洗完回家吃,还是路上买,边走边吃?工作中遇到老板,是热情的打招呼,还是远远的看到就躲开?你有了一些积蓄之后,是把钱存银行,还是存手机理财软件,还是去炒股,买车,买房?如果你每个月赚的钱足够养家糊口,你是希望妻子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做全职妈妈?所有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行为和决定都会导致各种可见的结果,有好有坏。
心智模型有三个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归纳推理。
心智模式的第一个来源,直接经验,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知。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后怕狗,这很好理解;从小和狗亲近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养大的,和父母亲近过的,长大后往往对狗更友好。
心智模式的第二个来源,间接经验,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了。在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时,我们也会有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我们反而会问:这个世界上难道没有浪漫的德国人和严格的法国人吗?显然,间接经验有其局限性。
心智模型的第三个来源是推理和归纳。很多人会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有大成就。听起来有些道理。其他家庭的孩子是在父爱和母爱并存的环境中长大的,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大概只体会到了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关爱。但是这个推论真的是真的吗?很多有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比如远处的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期的鲁迅、胡适、老舍。在国外,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都是在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失去了父亲,却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见,我们日常的推理和归纳心理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既然这三个来源都会造成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那么我们就不能打破这些局限,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当然有办法。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看法,这会对我们的行动和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他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为例:一般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程度低,一般只要这三样东西中有一个,这辈子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可惜松下幸之助这三件事都赶上了,但他一点都不悲观。他觉得多亏了贫穷,他小小年纪就能做擦鞋卖报之类的苦力,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正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才会注意体育锻炼,老了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没毕业,所以会特别注重学习,一生不断向各种人求教,提高认知。你看,松下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别了不起,因为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这种模式有助于他积极规划未来,将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二、确定自己的底线
心智模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认知和行动,进而影响我们人生的高度。那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如何看待职业发展和买房的关系?在这两件事上,人的心智模式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有人说,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坚持,但不能三心二意。有人说,一定要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有人说简历一定要做好,但是做不好怎么找好工作?还有人说,找到好工作,赚了钱的年轻人,一定要先买房,贷款,不然没女人跟着你。其实不必傻傻地等着结束,也不该无休止地跳来跳去。相反,你应该寻找你内心的底线。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使不投简历,也能成功加入自己喜欢的公司。年轻人有钱了,第一选择可以是投资自己,而不是先抢着买房。买房买的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过早买房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职业选择上,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内心底线。什么是内心底线?就是当你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不要急于做出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和观察,看看在这个领域选择什么样的相对比较好。逐渐积累经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定一个自己能欣然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基线。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你后悔,二是避免你错过。“后悔”是指你经历的太少,没有做好比较就匆忙做出了选择。结果你看到一个好机会,一时半会儿换不了工作,就后悔了。而“错过”是指你已经遇到了一份好工作,却总是贪着看有没有更好的。结果你没抓住,错过了好工作。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才刚刚好?
如果你是王子,有100个波斯公主来向你求婚。每个公主都有一盒彩礼。你只能和其中一个结婚。他们只能见你一次,打开盒子让你看看。你应该马上回答你是否愿意娶她。如果没有,公主会扭头就走。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匆忙选择了一个人,却发现身后有很多更有钱的公主,你一定会陷入后悔模式;如果你一直坐到最后,你可能会错过最好的公主。我该怎么办?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你应该这样选择:以前37位公主为观察样本,谁都不选,只做一个判断:最好的彩礼能值多少钱?剩下的63个人,只要有一个人能超过这个数额,就会立刻做出选择,这是最科学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先找到内心的基准线,一旦后期机会超过基准线水平就做出选择。求职也是如此。如果你决定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找工作,那么你要把这一年的前37%作为观望期,尽可能多的参加实习和兼职,画出一个你能接受的基准线,过了这段时间再正式找工作。一旦有超过你基线水平的有前途的职位,你应该立即采取行动,绝不犹豫。这样就不会因为仓促签约而害怕后悔,也不会因为等待观望而害怕错过。
求职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搞清楚简历和就业的关系。成功不需要简历,如果你有很强的目的性,并且愿意尝试其他方法,你就可以得到你喜欢的工作。通过面试,你可以接触到业内的优秀人士,了解一个职业,也是求职的好方法。你可能会担心这些优秀的人会拒绝你的面试要求。其实只要你勇于尝试,总会有人愿意接受你的面试,因为所有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质,那就是乐于助人。
想要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可以年轻的时候多投资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如果早点买房,每个月还房贷,可能会大大减少一个人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自我能力,通过各种社交活动积累人脉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有房贷压力的人来说,跳槽和创业的风险会特别高。很多人跳槽后,试用期的收入还没有稳定很久的原单位收入高。所以买了房的人会担心,如果跳槽,一段时间内工资可能不够还房贷,可能会错过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可以轻松上阵,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好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自己,施展才华。当初我们讲巴菲特年轻时不买房,而是以投资为重的例子,只是想说明,敢于冲,凡事有野心的人,不要轻易被房子束缚。有目的感的人,不能被所谓的安全感所迷惑,也不急于追求所谓的“安定”生活,因为你的生活不止于此。就连房地产大亨王石也说,“那些职业还没有定型,还有有志向有理想的年轻人。我建议40岁之前租房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你可以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做决定,因为买房可以看作是资产配置,也可以看作是职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要综合全面的考虑。
三、主宰快乐的生活
在个人生活层面,尤其是家庭生活层面,你的快乐和幸福是可以由你自己决定的。以前人们常说,什么都不顺心,快乐不快乐不是你能决定的。如果你想快乐,你必须听父母的话。他们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照他们说的做,你就会快乐。只要摆脱了受害者模式,幸福就是自己能决定的。真正的幸福不是老老实实的接受父母的计划,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实现自我,父母才会真正幸福。
很多人的生活是不确定的,偶尔幸福,但经常痛苦,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摆脱受害者模式。他们觉得自己的坏心情一定是外界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的。他们以为环境的改变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搬到另一个人,但他们并没有更快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出这种模式,真正掌控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受害者状态?因为很多人会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推卸责任,挽回面子。比如孩子考试不及格,他觉得不是他不好学,而是老师讲的不好。有时候大人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不是因为不上进,而是因为昨天任务太多,太累了。
受害者喜欢推卸所有责任,没事就高高挂起。结果,他们活在自欺欺人的谎言中,一事无成。另外,因为受害者被欺负过,欺负别人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然后就可以安心做坏事了。受害者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受害者,轻松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比如有的女生知道自己装可怜无助,有的男生会主动去帮助。这样一来,他们只会懒惰,只会被惯坏。一旦没人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会怨恨全世界不帮她。这种受害者模式,放弃了自己可以做主和掌控的部分,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都交给了别人。结果你会害了别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要想真正幸福,必须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主人模式,掌控自己的人生。当任何人面临生活中的不公和困难时,如果他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不搪塞,不妥协,并努力解决问题,他就能控制生活中的失望,甚至改变他人的生活,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是父母或其他任何人设计不了的。不要活在父母为你设定的剧本里。如果你只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去选择工作和生活,最后你会发现你并不幸福,甚至你的父母会觉得亏欠你。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游戏。如果你能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即使一开始父母强烈反对,总有一天他们看到你对生活充满热情,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也会由衷地为你感到高兴。
总结一下,在思想层面,我们能看到的不是事实和真相,而只是我们想看到的。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头脑中那堵无形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我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型,每个心智模型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衡量心智模式的标准是它能否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心智模型有三个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归纳推理。它们都有其局限性,但心智模型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尽管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这将对我们的行动和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我们更接近成功。
在工作层面,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基准线,避免遗憾和错过。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使不交简历,也可以通过职业面试成功入职自己喜欢的工作。关于职业发展和买房的关系,年轻人可以先投资自己,而不是急着买房。过早买房还贷的压力,可能会让你不敢跳槽,不敢创业,失去一个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个人生活层面,只要你能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主人模式,幸福就是你自己能决定的事情。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活在父母设定的剧本里。如果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最后会是一场双输的游戏。如果你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幸福,哪怕一开始父母反对,总有一天你也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让父母为你骄傲和开心,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