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要更像医患关系

这个说法是我在听书时得来的,刚开始我以为是牵强附会,但仔细听了解说才发现好像确实有道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和孩子关系主要有两种。老板和员工型,互为朋友型。

老板和员工型,侧重于管理,这是很多家庭的常见形式。我们既是管理者,也是裁决者,我们具有莫大的权威,孩子是员工,处于我们的管理中。

我们对孩子灌输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灌输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灌输着自己对正确和错误的理解。其实这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和对抗关系,我们在试图影响着孩子,让他们在我们制定的轨道上前行。

但我们的轨道可能是错的,我们也并不是全能,这可能是这种方式的弊端所在。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反作用。

再就是互为朋友型。这是很多家长追求的方向,但这种方式也是有问题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员工,但孩子也不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另外一个家长的角色,是不可能让我们真正成为朋友的。

我们不可能任其发展,我们还有义务要矫正他们,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互为朋友型可能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念,我们幻想着和孩子们成为朋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不得法。

再来说说开头提到的医患关系型。作者建议我们可以把我们当做医生,把孩子当做病患。仔细想想医生是怎么和病人交流的。

医生会问病人,是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到底在哪儿呢?然后两个人一起奔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探谈,最终共同解决了病患。

想想医生的操作,我们和孩子的相处瞬间就有了思路。

首先,我们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病因和病灶的,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比如孩子满脸的不开心,如果我们直接说为什么不阳光一点呢?仔细想想这不是屁话吗?就像医生和病人说,你不要喊疼,开心一点吗?然后打发病人出院了。

其次,一定要有耐心,不吼孩子。病人或是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或是以为来医院看医生就会好了,这时候可能会发脾气,会暴躁,这时候就需要医生不断的诊断和问询来掌握问题。我们对待孩子不也一样吗?当我们耐下心来,寻找症结所在时,我们就不用再对孩子大吼小叫了。如果换位到医生,他只会吼病人憋住不要喊疼,又怎么能看好病呢?

最后是预防。大家都知道最高级的医生是扁鹊的大哥那种大夫,在病人没有发病时就消除隐患。对待孩子,我们不应该这样吗?找到不良行为的底层逻辑,然后共同改进,改掉小毛病,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才能无灾无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关系要更像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