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很难,回不去很难受

什么是故乡?一个你踮着脚看世界的地方,再也找不到小时候涂抹的那一面墙。

离乡后,故乡就是远方

1.

岁月在指尖静静流淌,一直到远方。

最近格外偏爱纪录片,尤其是讲述生活或者美食的节目。于是,不知不觉中我追完了《早餐中国》、《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综艺节目也尤其偏爱过日子类型的,于是《向往的生活》一直追到了现在,只是看他们静静的在院子聊天,做饭,晒太阳,我都觉得时光流动的速度刚好,阳光刚好照到了你微笑的眼角。我喜欢那种微风静静吹,听着自然的声音,感受时光流淌的岁月静好。那样的时光,很治愈。

我以为我向往的是美食的治愈感,其实,我向往的是美食背后的烟火气。有人说,要想知道速度的感觉,那就去迎着风奔跑。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懂得那种在山间田野的感觉,知道柴火灶头的味道,所以每一幕我都觉得是在找过去日子的痕迹。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真的很偏僻。什么时候说明离家近了呢?当你坐在车里疯狂颠簸,随车而舞的时候。因为路是石子路,每次坐车总是颠簸的格外厉害。然而就是这简单的石子路的修建,也是耗费了很大一番功夫的。在更久之前,是泥巴路,大雨一冲刷,整个“路”就被冲跑了,变得坑坑洼洼。每次走完故乡雨后的那条路,鞋子都会变得惨不忍睹,但我想“乔治”也许会喜欢。

雨后的故乡

2.

那份熟悉感,从踏入归家之路的第一刻便开始了。

村里的人每家每户都认识,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故乡和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每家碰见都会闲话家常,过节丧嫁也都会走动帮忙,我表姐出嫁就好像全村一起嫁女儿一样。曾经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母亲遇见熟人总少不了三句客气话“一起吃饭”“去我家坐会儿”“明天来玩儿”,这三句话其实都没有兑现过。后来问母亲为什么要说这些“废话”,母亲说“见面总得打招呼,不打招呼多尴尬”。原来,那三句话相当于英国人的“今天天气怎么样?”仔细想想,城市的人宁愿选择尴尬才会每个人都不熟络。在城市住着,即使是上下楼的关系,也许一辈子只是离的最近,交流最少,各自在各自的轨道平行向前,从来没有想过要相交。

从颠簸开始,叫人也就开始了。如果父亲母亲跟在一起还好,会告诉你每个人应该怎么叫,但如果是我一个人,我一般都是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不知所措,或者直接愣头青地问:“我该怎么叫您?”长辈一般都会先问“你是谁家的孩子?”然后告诉我该怎么称呼。我实在分不清这些辈分,村里的人几乎都是隔着几辈的亲戚,那时候还因为分不清辈分叫错人被笑了很久。所以小时候的我很讨厌叫人,也许是因为害羞,还有觉得很麻烦,每次见面都要叫,所以母亲常怼我“吃饭要每天吃,为什么叫人就不要每天叫了呢!”所以我喜欢宅在家里,不喜欢出门。而现在,我却觉得每一声呼唤都是向往。

我家是村子里最好辨认的屋子,因为别人的屋子早已变成了水泥做的平房,而我的家是典型的四合院的遗作,虽然称之为四合院,但其实随着一起住的邻居不断拆掉屋子搬走,那已经只能算是遗作了。岁月带给屋子的,只有沧桑和破败不堪。整个大院里面仅剩下的已经只有我家和三伯父没有搬出去了(因为一些家庭缘故导致我家很穷,其实是因为我的病,但在此我不想说)。听母亲说,以前整个院子里面住着五十几号人,可热闹了。后来日子好过一些,大家也就陆陆续续都搬走了。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屋子是用木头和石头搭建的,白泥糊的墙面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漏出了里面褐色石头的本质,木头也在时间的流逝中变成了黑褐色,有的已经在慢慢腐化,上面有厚厚的“扬尘”(因为敞开式的烧木柴的取暖方式而形成的黑色的灰)。屋顶已找周围的匠人检修过一次又一次,瓦片也换了好几次了,但由于野猫总是跑上屋顶,所以过不了多久就会漏水。这也是母亲最不喜欢以前屋子的原因,因为一下雨,家里就会各种漏水,大概的状况就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所以去年房子拆掉重建的时候,我曾经问母亲“你不觉得可惜吗?住了那么久的回忆都没有了。”母亲说“你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每次下雨的时候爬上去接雨水的不是你……”那时候才知道,母亲那么不喜欢,漏水的烦恼早已胜过了对过去回忆的不舍,难怪母亲总是念叨这辈子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屋子重新修一下。

房子的屋檐是翘起来的,上面因为长时间没人打理,已经有野草在慢慢生长,如果家里的烟囱不冒烟,总让人觉得那是荒废已久的宅子。门上时常挂一把已经掉了绿漆的小锁,其实我觉得对于防盗基本没什么用,只要用东西撬一下就开了,但这么多年我家一直没被盗,可能是我家看起来比较破败或者家乡的风气比较好。揭开锁搭子,门吱呀作响。

3.

小时候总会有很多现在不理解的简单的快乐。

小时候最喜欢把门弄得吱呀响,小时候的快乐总是很简单的,把门弄的吱呀作响,用果冻盒捉苍蝇,推个石头在地上跑,也能疯一整天。

但每次总会被母亲严厉呵斥,放到现在想想,却不知道小时候的乐趣在哪儿,就一门吱呀响还能玩半天。我不怕我父亲,但我怕我母亲,因为我母亲会打我,也会打我父亲,所以家里的所有大权都在我母亲手里。

小时候,我母亲做的饭可是村里最出名的,如果村里哪家有红白事一定会带着礼品来我家请我母亲去做饭,我很喜欢有人来找我母亲帮忙,因为我可以跟到后厨偷吃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也很喜欢别人夸我母亲做的饭好吃,我也很乐意别的小孩来我家蹭吃的,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但现在没有人再来找她了,一般都会请大厨到家里或者去酒店。而且我也觉得我母亲做的饭不好吃了,因为她时常忘记放各种东西。每次我跟母亲抱怨说“为什么现在你做的饭不好吃了呢?”我母亲说:“那是因为我之前只吃过她做的饭,没有吃过外面城里人做的,现在嘴吃“刁”(挑剔)了”。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感触很深“我自问这辈子没做过坏事,除了忽略妈妈做的早餐。”到现在,其实已经不埋怨母亲的饭了,觉得能吃到,就很幸福。

我依旧很爱我母亲做的土豆片。土豆是我们那里的特产,所以我们那里的人都很喜欢吃土豆。春天一到,小孩子就会成群结伴去后山找韭菜,然后蹲在那里掐一下午,再带回韭菜让母亲做韭菜土豆片,每一片土豆都会裹上韭菜香,少放油,最后加入一点水,土豆淀粉最后在水中形成汁,每次我都能吃上好几碗。最初土豆的品种没有那么好,肥料也比较少,所以土豆个头不大,剥皮很困难,所以我们会用清水将土豆洗干净,直接做带皮的土豆来吃。其实土豆有各种各样的吃法,土豆片、土豆丝、“油洋芋”、土豆粉,还可以把土豆切成片晒干或者煮过后晒干,用晒干后的小土豆煮猪蹄是每年团年饭的必备菜,晒干后的小土豆中间会形成空心,所以煮的时候猪蹄汤会渗入土豆中,软糯的小土豆流出的汁满是肉香。自从工作后,也只有每年过年回家才能吃到这菜了。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我姐漫山野的跑,但其实我姐并不喜欢我跟着她,她懒得照顾我,但迫于我母亲的压力,她要想出去玩,就必须带上我这个“麻烦精”,其实我心里并不觉得自己麻烦。每个小屁孩儿都不觉得自己麻烦。我姐在家里带着我,父亲母亲就带着锄头去田里忙农活,到中午的时候,我就会和我姐去田里给父亲母亲送水和饼子,那饼子是自家出材料做的,春天就会有专门做饼子的师傅上门,每年都会做几百个。饼子里面有核桃、白果(开心果)、冰糖,中午饿了就吃一个,很顶饿。或者放在火上烤,慢慢形成焦黄色的外壳,吃起来脆香脆香的。但现在好像已经找不到专门做饼的师父了,许是没什么生意了吧。但越是吃不到,越是想吃,就连母亲也上超市寻过好几次,但总是外观相似,味道却是不一样的。

满眼的绿色

晚上母亲就从田里回来开始准备晚饭,父亲一般要稍晚些,那时候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越接近晚上越是干的起劲,总要拖很久才回家。我姐就给母亲打下手,而我负责等吃和跟在我姐屁股后面瞎跑。架上干树枝,再用干的树叶做引子,那火苗在暗暗的灯光中一跳一跳的,整个屋子都是烟,跟腾云驾雾似的……

等饭好了我就和姐站在家前面的空地上冲着我父亲使劲喊“父亲,回来吃饭”一声又一声,越过山垄,乘着微风,去呼唤我父亲回家吃饭……

是的,我想回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去很难,回不去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