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踏歌而行(《论语》先进

《论语》先进最后1节。这一节很长,我把正文和译文都放在了最后。

贤人四德: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前三德前面各节都已有讲述,这最后一节应该讲最后一德"文学"了,即贤人对礼乐知识的学习掌握。

这就又与第1节相呼应: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没出仕,先学习礼乐知识,即贤德最后一德文学。那么我们学习这礼乐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一节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君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老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学生,如果你们有用之则行的机会,即有道相同的君上请你们出仕发挥作用,你们会怎么去做?

子路的答案是:强国;冉有是:富民;公西华则是凝聚民心。这些是礼乐治国的最终目标吗?是,也不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为什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治了,天下平了,即国富民强了。这是礼乐治国的最终目的吗?是,也不是!

我们来看看最后面曾皙同学的答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脱去厚重的冬装,换上春衫薄衣。邀五六好友,带六七童子,在春水里嘻游,在舞雩台上吹吹杨柳轻风,玩累了一路踏歌而归。

这就是曾皙同学的治国目标,你品,你细品。富民强国是目标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全社会有序、平和、安康。

那么如何才能让全民都能过上曾皙给我们描绘的那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呢?这就是下一篇《颜渊》篇中要讲的内容: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再问:“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274、踏歌而行(《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