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阳说史:我看张衡

张衡,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人士,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张衡一生经历东汉章、和、殇、安、顺五朝,但其人生历程与思想之成熟、发展主要是在和、安、顺三帝时期。从其18岁游三辅、入帝京,开始步入社会政治、学术领域的时间来看,可以界定为严格意义上的东汉中叶的人物。而这一时 期的最基本的时代特征即是由中兴走向衰颓。他所处的这一时代也正是促成了他成功的必要元素。

《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当时官任太史令的张衡,一方面感天灾而论时政,表现出对于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注。比如当顺帝永建元年京师大疫之时在《上顺帝封事》中谈及:“臣窃见京师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憔心,以为至忧。”另一方面,身为科学者的张衡正是亲受自然灾害频发之触发而积极致力于地震学研究,发明了科学史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在张衡的青少年时期,尚是“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王充作《论衡·宜汉》时亦称其时“四海混之,天下宁定”。 加之当时四境巨服,“匈奴、鄯善、哀牢贡献马牛”,看似大汉仍如日中天。然而表面上的承平掩饰不了内部潜在的危机,尤其是到了张衡中年以后,社会状况更是呈现出大厦将倾、岌岌可危的趋势。综观东汉中叶社会政治现状,主要包括外戚宦官乱政、自然灾害频仍和少数民族内犯三个方面的严重问愿。也正因为社会政治的腐朽衰败,张衡后来终于应召上任,“治威严,整法度……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于顺帝永建五年《上陈事疏》中指出的“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颇能概括当时外威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腐败的社会政治现象。而后,张衡“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也能从此看出张衡深得龙心的原因。

张衡是东汉中叶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均具有卓越的地位,历史上最早对张衡作出评价的是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近代学者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视张衡的成就,亦尤多美誉,郭沫若先生就曾经说过,象张衡这样“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正因为张衡是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突出成就的伟大人物,他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焦点对象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阳说史:我看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