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论

“刍狗”出自《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我认为比较励志的词,多数人会以为这是骂人的,会认为坏人把我们当狗,但《道德经》不是骂人的书,也不是抱怨的书,而是一本挖掘本质的书。

王德峰和傅佩荣认为“仁”是指主观情怀,可以理解为偏袒。“刍狗”则是古代用干草扎的动物贡品,本质上是草。在古代祭祀的过程中,人们把刍狗当成替代活物的贡品架上神坛,在祭拜过后,会被焚烧。

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上天从未偏袒过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辉煌,也会没落,所以风水轮到我,我便尽情发挥,这是一个时运的观点。

第二层:结局永远取决于本质。如果我是一堆稻草,命运或许使我有幸成为刍狗,但是出于我的本质只是一堆稻草,还是逃不出被焚烧的命运。有时候我赋予苦难、努力、命运、经历、爱情这些概念的期望太高了,虚构的小说和电影看得太多,就以为熬过苦难会等来天启,坚持到最后肯定会胜利。但回顾我走过的所有道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现实不是期待,不是绑在螃蟹身上称了斤两,我这根草就会以螃蟹的价格估值,到最后,是会被剪掉的。努力可以改变天赋的表现水平,但是它并不能突破和增添天赋,苦难会激发我的潜能,但不会让我变成螃蟹。

第三层:刍狗会被焚烧,但是真金也有火炼的经历。石头经过风吹日晒,但玉不琢何以成器。所以没有必要去纠结谁的人生、谁的感受和经历是我主观上觉得更高级的、更享受的。我要面对,要承受,要接受自己的本质,要爱生活本身,而不是我主观添加给生活的标准和意义,否则消耗的只有我自己。

                                                                  2022.2.27

——名侦探柯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刍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