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用“虚无主义”对抗虚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看完了《局外人》,内心感到十分震撼,甚至认为比他的另一本更蜚声文坛的作品《鼠疫》要好得多。

虽然篇幅简短,情节简单,离生活很近,却又不乏趣味性。主人公对一切安排都没所谓的态度,既带有看破一切的冷漠豁达,又让人觉得讽刺、有意思。

这是一种对于存在的哲学态度,序言中精准地描述为“孤独的虚无主义”和“安静的绝望”。

正是本着这种哲学主义,对于外派升职,主人公觉得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对于母亲的死,他没有流下流一滴眼泪;对于婚姻,他觉得结也可以,不结也可以,但对于爱,他确定是没有的。这种无情无义的洒脱虽然让女友伤心,但也正是她爱他的原因。

在他身上,没有A面的光明和B面的阴影,或者说二者若隐若现,很好地中和了。所以无论用善良还是邪恶来描述他,其实都有失偏颇。

但这种超然理性的生活态度是不容于世俗、悖于常理的。他苍白空洞的灵魂缺乏人情味,让群众出离愤怒,最终他因为这种超然于群体之外的存在态度而被判以死刑。

人类毕竟是群体动物,对于异类的存在是缺乏容忍的,陌生的事物会带来不安全感,是要审判且排除的,这是不公平的地方,即使他的存在其实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

相对于那些追求滚烫人生的同类,他的灵魂是冰冷的。“局外人”对于正在发生着的世界漠不关心,这种超然的虚无主义不仅无法被理解,而且触犯了众怒。

他是有罪的,这一点毫无争议,他自己也供认不讳。但至于他是否罪无可恕,却呈现了两极分化的意见,支持他的人认为他拥有善良、义气、勤恳、本分的美好品格,反对他的人却诋毁他悖于常理的冷漠、绝情、遗世独立,视其为无法被救赎的最邪恶的灵魂,对他人充满威胁。

对于生活,他仿佛没有欲望,缺乏类似野心、焦虑、遗憾、热爱、同情、奉献这类或积极或消极的感情色彩,甚至对于自己的审判和结局,他也仅仅有过短暂的恐惧,但很快又获得了平静,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庭长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宣判,将要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将他斩首示众。

对于这样咄咄逼人的审判,尽管背离预期,但他仍然声称没有话要讲,他明白自己是被所有人另眼相看的。人们否定“虚无主义”,虽然从某些角度来讲,它其实是绝对真相。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从未动摇他的“信仰”,拒绝了神父三番五次、不遗余力的改造,也拒绝接受“上帝”的救赎。

吊诡的地方在于,“虚无存在主义”没有让他在孤独、飘零、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反而令他从人间疾苦中解脱,坦然接纳极端冷漠的审判。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用“虚无主义”对抗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