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故土有根 故乡有情(六)

_绣岭_西安

故土有根 故乡有情(六)


七、笊篱沟的中山寺

      笊篱沟中段有座独峰山,它就是中山寺。它的山顶有座寺,山下有座庙。中山庙院子的后面有一条山梁。梁上有条小路。小路连接着山上与山下的这两座旧寺庙。中山寺山顶庙里,解放前曾经有和尚主持,据说当年那里香火很旺,解放后,逐渐无人上山敬香火了。少年时,我常在家门前,望着北面中山寺山顶发呆。远望屹立在山颠庙宇的雄姿,就思念起远方的父亲。我不知道父亲在大山后面的哪个方向,却期盼着、祷告着寒暑假的快快到来。只有放假了,远方工作的父亲才能回家与我们团聚。

      有个同学家住中山寺山脚之下,她曾两次登上山顶。她说山顶平地虽然不宽阔,但有石头垒起的山寨和旧庙。文革化大革命前,山顶旧庙已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的毁坏,现在山顶庙宇已成为一片废墟。

        这个同学曾两次登上中山寺峰顶。她说沿着中山寺后面的山梁往上走,可到达王家河脑。由王家河脑翻越山梁,其左边是丰北河乡,其右边就是蔡玉窑镇了。这就是中山寺后山的情景。这座山颠就是三个乡镇的交界处。

      中山寺山下旧庙,也多年没有了香火,这带村民似乎都不信神。旧庙前面,有几间房子,曾经是一所初级小学的所在地。

      1966年,小学校房子破烂翻修,由于瓦片破损不够用了。大队李支书指挥全大队农民,上山拆除山顶旧庙上的瓦片,然后背到山下去翻盖小学校。这样使山顶旧庙彻底毁坏。不知道这种做法对否?学校修建固然重要,生产队就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吗?竟想出如此的馊主意,拆用庙上的破旧瓦片翻盖学校。这学校的房子能结实耐用吗?那位支书可曾想到山上寺庙也是文物,需要保护与维修?山上旧庙曾是祖先从山下,一砖,一瓦,一石背上山顶,辛苦修建起来的!它破旧不维修也罢,总不能黑了路,拆东墙补西墙吧?

      山下寺庙里,从前几尊神像,后来毁于破四旧。寺院内,曾经生长着三棵百年古柏,这三棵古柏笔挺高大,都是两人合抱的大树。据说二十多年前,有人买了这几棵柏树,准备砍伐做棺木。但是在砍伐柏树时,树根的斧头砍痕处渗出了鲜血,伐树人为之震惊。人们觉得这柏树活成了树精,成了树神,有了灵性。吓得他们立即停止了砍伐的行为。如今,却不知道这几棵古柏安在?

        小学南面有块不大的场地,是学校操场,是小学生下课后活动的场所。 

        六十年代初,老家过春节,生产队便在小学操场外边的河滩上面用很多木料和木板搭起了半人高的戏台子。当地一些年轻人组织起来,在戏台子上演戏。全大队十几里的村民,都会大老远地跑来看戏。那是沟里面最热闹的场景。

      我的八叔、九叔、十叔,即父亲的异母兄弟。他们三兄弟是上台演戏的主要演员。他们唱戏有模有样,唱得也字正腔圆。他们自己会化妆脸谱。分别给自己化妆成红脸谱、黑睑谱和花脸谱。还给别的演员画配角或反面角色的脸谱,如花旦和小旦等。八叔常是扮演主要角色的红脸大汉。他穿上戏装,戴上头冠和假胡须。头冠后面左右顶端,有两根八字形的长长羽毛,在头顶晃晃悠悠,颤颤抖抖。他站在戏台的中心位置,唱腔宏亮,吼声震耳欲聋。九叔和十叔扮演陪衬的角色,他们穿的戏装领口周围,插着几面三角小旗。他们嘴里吆喝着,高喊着台词。脚下迈着八字戏步,一步一趋地在戏台子上转悠,或挥舞、玩弄着手里的棍棒,或高举刀箭与长矛。他们或在戏台左右两边列队,或晃晃悠悠地转着圈子,或交叉变换着队形。有时他们还男扮女装,用假噪音唱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挂帅》的唱词。生产队也有两三个妇女演员。他们的戏词和台词,我早记不起来一句了,但他们表演的形象还留在记忆里。我时常想,几个叔父小时候不好好学习,书都没有念好,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学会了唱戏?这也挺好,给笊篱沟多少增添了一点文化娱乐的氛围与情趣。这是几十年前,笊篱沟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文化大革命以后,沟里连搭戏台子唱戏的活动也没有了。

    这就是中山寺曾经留给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2020.7.9.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故土有根 故乡有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