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爱行为”,做“真爱妈妈”

今天继续阅读《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一书,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节第三小节的内容,“非爱行为”是伤人的爱,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居然发现自己处处中招。

什么是“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爱的人进行一种非爱的掠夺。

昨天收拾儿子的衣柜,整理已经小了不能再穿的衣服,很多冬衣都翻出来,重新收拾。淘气的儿子在我叠衣服的时候,开始“作妖”,把棉袄,羽绒服,一件一件往身上套,足足套了六件棉衣,还让我把一层层的把帽子也给他戴上。穿戴整齐之后,给我摆了个poss,告诉我说:“妈妈,这表示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看着儿子被棉衣捂得大汗淋漓,我哭笑不得。谁说孩子不懂大人的心思,其实孩子都是懂得的。

这种爱,一直都很盛行。

在这个章节里有几个数字触目惊心,是一份来自上海的调查,这份调查显示:有24.3%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自杀想法,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而浙江也做过类似的调查,调查显示:13.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或计划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34.2%的学生曾考虑过离家出走。

儿子的班级,有个小女生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割腕,甚至不止一次的割腕。

夏天的公园,儿子的一个童年玩伴,很认真的跟几个小朋友说自己想离家出走,因为感觉妈妈不爱他,不想要他。


年少时候,我经常说一句话,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做愁。那时候,我为了写日记,总是装的很忧郁,事实上在后来的青少年时期,也发生过很多不好的事情,自己不能处理的事情,不敢跟父母说的心事,更犯过很严重的错误。感觉自己无法面对父母家人,很长一段时间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但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家出走,或是自杀。父母的忽视,家人的冷漠,都没有让我有过放弃自己生命的想法。反而是在不断的打击中,挫折中,顽强生长,越挫越勇。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拥有了父母和双方家庭老人更多的关爱,以及丰富的物质条件,被爱层层包围,被爱的蜜罐泡大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们在担心孩子的同时,更应该搞懂的是,我们的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是不是开头所说的“非爱行为”。

作者总结出了“非爱行为”的几个类型,让我们一一对照自查。

一:带附加条件的爱,代表性的表达方式是“听话,妈妈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二:没有原则的爱,家长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我就是这样的,就在今晚还被老公抱怨,说我太惯孩子。)

三:依赖性的爱,“妈妈就是为你活着!你可不能让我伤心、失望,那样会杀了我的。”

四:永远无法满足的爱,孩子除非考100分,哪怕是98分,孩子依然会迎来一顿责骂和抱怨。

五:牺牲者讨债的爱,“就是为了养你,我耽误了事业,没评上职称,你拖了我的后腿!可你还是这么不争气”。

以上五种类型的爱,就是典型的“非爱行为”。


就在刚刚,我跟儿子睡前谈话,跟他讲暑假的出行计划,儿子听完之后,问我“如果我期末考试不好,是不是就不能出去玩了”。我很认真的跟儿子说,不管这次考试如何,出行计划都不会变,跟学习无关。儿子听完,深思了一会,自言自语说,那我可要好好学习了,争取到时候考个好成绩。

孩子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完美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是成人的问题。

孩子有时候还能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大人或许就会给自己找无数借口。

一个亲戚喜欢钓鱼,闲来无事总去钓鱼,聚餐的时候,问孩子,想不想钓鱼,孩子当然说想了,亲戚就说,明年你大点,我就带你去钓鱼。如今孩子已经12岁了,鱼依然一次没去钓过。

某人总爱心血来潮的时候,说出去玩,等孩子的兴趣起来,他却不想去了,然后就找无数理由和借口,拖到下次。下次复下次,下次再说去干啥,孩子根本就不信了。

大人无心,孩子有意。其实都不是故意的,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都爱孩子,我们都想好好的爱孩子,但这个爱如果夹杂了太多功利的内容,变得不再单纯,变得沉重,变成一个笑话,甚至是深深的伤害,就把“爱”就变成了“愁”。

揭开伤疤是痛的,但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勇敢做反省,应该会是更理智的行为。

就像书中说的,这些“非爱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每一个妈妈身上,很难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妈妈的认识和反省来减少。

如果妈妈不反省自己的“非爱行为”对孩子的伤害的话,那就是妈妈的失职,也是孩子的悲哀。

我要做勇敢智慧的妈妈,而不是愚蠢的妈妈,学习继续,反省继续,期待明天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警惕“非爱行为”,做“真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