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三者”(每日一省D14)

家长要做教育的观察者、引领者和回应者。——王纪琼

自从开始家庭系统教育学习后,我注意力几乎都放在老大身上,实操实践也是在老大身上开展,因为老大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多,对老二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少。前两天连续两天,我在送老大上学时由于有耽搁,跟老二上幼儿园的时间重合了,老二不愿意让爷爷送,非要闹着让我送。在送老二上幼儿园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本来老二已经做好准备要去幼儿园了,在半道突然说:“我不想周末分享。”并表现出不大想上幼儿园的样子。我猜想可能是幼儿园里老师让小朋友进行周末分享时发生了让老二感觉不愉快的事,但是我没有事先跟老师了解情况,当时时间又紧迫,我没有过多的时间向老二了解情况,简单安慰一句:“你不想分享就跟老师说‘我现在不想分享,等我想分享的时候再分享吧。’”。孩子听后感觉好一些,配合着去幼儿园了。

上班时我突然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了,不知道孩子的不快情绪是否已经平复,又想到万一因为这件事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那就麻烦了。我决定必须在下班后关心一下孩子,看看他在幼儿园的情况咋样,心情如何。

下班后回家和孩子寒暄之后,我就蹲下来双手扶着孩子肩膀问他:“可可,你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开心!”孩子丝毫没有不快。这下我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在幼儿园吃啥好吃的了?”孩子叽叽喳喳地跟我说了一会,我感觉这事可能就这么过去了。

谁知第二天早上上幼儿园时,孩子又重复了昨天早上的一幕。我意识到,“周末分享”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孩子还呆在那个情绪里没完全出来。早上时间紧,我还是简单处理安抚孩子情绪就送去幼儿园了。晚上我给老师发消息说了孩子这两天上幼儿园时的情况,并表达了我的担忧。老师很重视,直接约我第二天早上见面时候聊聊。后来老师又长篇幅描述了一下周末分享时的情况,我总算了解事情的始末:在周末分享环节,孩子不愿意上台分享,轮到他时他哭了。老师赶紧安慰孩子,说他要是还不想分享可以等一等,最后再分享,孩子同意了,止住了哭。谁知其他小朋友都分享完了,该他分享时,他又哭了。老师问他为什么哭?是因为周末没出去玩没有事情可分享,还是因为不想分享?孩子回答周末没出去玩,也不想分享。后来老师安慰他说,没关系,没有出去玩就分享你周末在家吃啥好吃的了、玩啥了都可以。孩子还是不愿意。老师只好作罢,并且告诉孩子不想没关系,想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后续的活动都很正常,老师也没发现这件事对孩子有什么不良影响。我称赞了老师的做法,同时我也意识到,是因为我平常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表达,没有教会孩子表达,导致孩子在分享环节不知道说什么,害怕上台。我向老师检讨了自己的失职,并且保证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也跟我说了一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结合这两天正在听的线上课“表达,创造孩子的思维力”,我认识到,老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通过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从而创造孩子思维力的黄金时期,我必须抓住这个时机,不留遗憾。

这件事情向我敲了一个警钟:虽然老二平时表现得比较乖巧,年龄也比较小,但是我不能忽视了对他的关注和教育。实操实践要在两个孩子身上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我更要加快自己的学习步伐,给自己充够足够的能量,否则将会感觉应对乏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教育“三者”(每日一省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