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乍一看,书名挺有特色的,它是由四个独立的词语构成,既然能够组成一本书名,想必作者一定是通过某种渊源把四者联系起来了。
最初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我先看了电子版,最喜欢的两篇,是李录先生200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价值投资的常识与方法》,和2019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价值投资的知行合一》。
通常,晚上我会看一会儿书再睡觉,结果他的演讲记录超长,看得兴奋,不知不觉已到凌晨,放下书,几近失眠。
后来我买了纸质版收藏,以备细读。没想到第二遍看的时候,竟然又津津有味地看到凌晨。只好强迫自己赶快睡觉,安排时间写读书笔记出来。
都知道李录和查理芒格关系非常好,据李录说,他们每周在一起吃一顿饭。芒格有一部分资产是交给李录来管理,另外芒格还在李录的介绍下,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了比亚迪公司。
我多年前看过的写查理芒的书《穷查理宝典》,里面就有李录写的长篇序言,标题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介绍了李录和巴菲特、查理·芒格以及价值投资结缘的过程和收获。
我喜欢先从第二部分的演讲看起,这部分讲的是价值投资,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地方。
一个是李录说,必须培养一种非常有效的组织消化信息的能力。每当发现机会的时候,要夜以继日去研究,投入大量时间,全力以赴集中研究,然后做出投资决策。并且,当你研究透了一个例子之后,就能对其他行业的类似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预判。
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你可以把一些事情研究得非常透彻,一旦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形成能力圈,你就可以充满自信地行动。这意味着,即使其他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你也很可能是正确的。
如果在一个你富有洞见的领域,机会出现时却不去下重注,这就是巨大的错误。
在回答提问的时候,李录说,做研究首要的两样东西是,准确的信息和完整的信息。绝大部分投资者的重大失败都是因为这两点做的不够。为了得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你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李录提到,“不同的知识会相互累积,产生复利效应,就像财富一样,知识产生复利的速度比财富更快”。这对学习知识,是非常有利的激励。
我认为,这就好比为什么看书多的人,看书速度会越来越快一样。因为看的书多了,知识和思想就更丰富广阔了,再看新的书,读者与作者在知识和思想的距离越来越小,看的肯定更快呀。
书里还有些观点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说,“我发现市场经济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他可以释放各种各样的人的潜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被发现之前,在生活中你可能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而且他们如果从事别的行业可能大概率会失败。”
是不是很反直觉?生活中我们遇到在工作上/事业上比较成功的人,通俗点说就是赚钱比较多的人,我们往往很容易等同于这个人能力强、聪明之类的。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运气好,或者某一个特点让他很能赚钱,不代表这个人聪明、能力强。
还有,他说,“在判断一个企业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说因为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企业一定会成功或者不成功。我也遇到很多看起来各方面条件都应该是对的人,结果他的企业做得很一般。大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验,看一看身边的人,有些人非常优秀,看起来最有可能成功,但后来也不见得做得很好,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你看,企业做得好的人,不一定是个“好人”,一个“好人”不见得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人做企业是否能做成功,是很难提前预测的,最好是结果出来之后,再去具体分析。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A股上市公司十有八九是垃圾, 要多看一二。照理说,公司都上市了,已经是众多企业里的佼佼者,老板应该也是人群中的精英了。但是,事实证明,我们不能傻傻地直接相信他们,而是要胆大心细地排除掉他们中的大多数,才有可能让自己处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
真正优质的企业和优秀的人,总是稀缺的。二者兼而有之,好的企业,好的管理层,就更是稀缺中的稀缺了。
关于价值投资,李录做了最为简洁的概括,在看了那么多讲述价值投资理念的书籍文章之后,我发现李录给出的表达,最为清晰明了。
价值投资的基本概念只有四个,前三个是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概念,最后一个是巴菲特自己的独特贡献。第一,股票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第二,安全边际;第三,市场先生;第四,能力圈。
我认为,这四个概念,每一个价值投资者都应该谨记在心,深入理解,深入学习和思考,慢慢变成自己的东西。
还有关于价值投资在中国是否适用、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国的政治贤能制、欧洲商人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的经济贤能制、3.0文明自由市场经济结合现代科技、现代化的铁律1+1>2和1+1>4,中国高储蓄率、高债务水平等等精彩的论述,在书中随处可见。
写一篇读书笔记,触及不到全书百分之一,李录先生几十年出这一本书,信息量大,思想性强,想要了解更多,最好还是去看原书。
延伸阅读:《巴芒演义》读书笔记
学问要向浅中求——读《五常学经济》
我是顾盼生辉,主聊阅读和投资,很高兴认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