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中秋的画面刻下了深深的印章。这首优美的诗词加上动听的旋律,有几分美的收获,再加上表达出来的思念、不舍确实与秋天意境相契合。秋凉、秋思,在这样的旋律中尘封的记忆拉开帷幕…
这个时节和炎热真正告别,北方的清晨还要穿起长袖长裤,去抵御秋凉。到了中午又要恢复短袖短裤,还能享受一下秋老虎的余威。一天里经历两种鲜明的季节,对于儿时的我们着实是一种不错的体验。而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很多更深刻的体验。
这个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除了做完老师留下的作业,还要被家长补上几节劳动课。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花生,花生在我老家方言里面叫做昌果,现在回想这个名字的来意却有“昌盛的果实”之简称。因为花生是我老家人不可或缺的一种食材,用这样大气的名字指代,却也不足为奇。
满眼望去,田地里密密麻麻的花生叶,绿色的夹杂着黄色,那种黄绿相间的美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油画,这样的色彩充满了整个童年。据老人说当植物的叶子变黄的时候就是到了收获的时候,看来用金黄色来指代秋天也是源于生活。
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收的时候需要先用镐头或铁锹把果实连泥带土抛出来,随着工具的翻滚,浓郁的泥土味道传来,那大块的土坷垃和果实混杂在一起,却有一种神秘感,让人不禁去刨开,确认一下收成如何。但如果当时刨开,泥土会粘连着果实掉在地上,造成不必要的动作,所以我们通常会把它晾晒一段时间,等泥土松散后再动手。
晾晒过的土坷垃失去了泥土的张力,即使儿童也极易将其分离,我最喜欢这个活,总是高兴的去抖掉花生包裹的土。当土被抖掉,那累累的果实呈现在我们眼前,剥开一颗,放到嘴里,甘甜的味道传来,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甘甜的回味依然在嘴里回荡。
剩下的活儿就是把果实和秧分离,这个时候家里的桌椅板凳齐上阵,大家利用它们的边沿,攥着花生秧将果实一端奋力向上摔去。而果实就这样神奇的落到了早就铺好的铺垫上。不到一会果实就在铺垫上满满落了一堆。
果实晾晒几天以后就成了餐桌上的食材,你可以在没有完全晾干前煮上一锅,做成水煮花生。当然也可以等完全晒干之后剥皮用油炸一下,放点醋,做成老醋花生。当然一种食材不可能只有一两种做法,因为花生里面饱含油脂,大多数种花生的人家还是等它晾晒到完全干燥以后拿去榨油!纯花生油炒出来的菜也成了我此生最亲赖的食品,凝结成了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除了上述工艺,我还是最爱用自己家新收获的花生去做月饼,这种月饼的味道,我是含着眼泪去回忆的,因为那是久违的家乡的味道。
通常打月饼的农户会连续忙上二十天左右,为了迎接中秋的到来,很多人会提前拿着家伙来排队,跟随过来的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父母大声叮嘱着他们注意安全,同时也不忘与身边的老乡拉上几句家常,聊一聊庄稼的收成,聊聊家里的喜事,也说说听到的一些奇闻。那种嘈杂,那些嬉笑怒骂集结成一种和谐,一种朴素,一种美好的记忆!
当轮到了的时候,前后几家都来帮忙,妇女们把鸡蛋、牛奶、面粉和到一起。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做成剂子。小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把烘烤熟了的花生皮搓下来,然后放到容器中。调皮的孩子一边剥皮一边把熟了的花生米塞到嘴中咀嚼着,现在想想烤熟花生的香脆确实可口,吃了一颗就想去吃下一颗。奈何父母的声音传过来:“你小子边干边吃,等会皮儿剥完了你也吃清了!咱们还怎么打月饼。”此时才停下嘴安心干活。
皮剥完的花生和青丝玫瑰、芝麻、糖一起混成馅儿,有条件的还会掺杂花生仁,核桃仁其它素材。皮包住馅,做成圆形,起初看起来有点像包子。此时主家拿出做月饼的法宝—模子!把一团团“包子”塞到早已抹好油的模子,开模取出来之后一个个月饼就成型了。最后把它码放到托盘中,放入烤箱。烘烤完毕后,新鲜的月饼就出炉了。
那一口咬上去松软酥脆四处掉渣,集合花生和芝麻的香味、青丝玫瑰的甜、面粉的脆、鸡蛋牛奶的奶香味。吃到嘴里咀嚼着,那一颗颗烤熟的花生在嘴中爆开!如果有一种味道能够代表秋天,我想一定是它了……
油纸包着月饼放入箱子里抬回家。中秋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完事具备只欠圆月。
当然月饼打完离圆月之夜就很近了。其实月月都有月圆,但只有那个月圆之夜才是记忆里最美的夜晚,那个夜晚月亮最大最圆,月亮之下一家人围坐一旁。爸爸一盅盅的喝着家乡的高粱酒,高兴地说着今年的收成。妈妈一边给爸爸斟酒,一边细数着孩子的成长,还给我们讲着月亮上面嫦娥的故事。我们高兴地吃着月饼,仔细地看着月亮。那明亮中的沟壑形成各种形状,我们可爱地说:“妈妈我看到上边还有一只兔子。” “妈妈那个地方就是嫦娥住的地方吧?”“妈妈,我看到嫦娥姐姐对我们笑了。” “等我们长大带你们去月亮上去旅游。”
爸爸妈妈笑成一团,爱抚着我们的头,完全忘记了农活的劳累,一家人开心地大笑,这个画面也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多少年我都想把它画出来,但又无从下笔。因为幸福在心中,它就像“道”一样,不可道。
多少年以后,我们如愿尝到了繁荣昌盛的果实,但那些奋斗日子里,苦尽甘来的感觉却也逐渐远去,同样远去的还有我们的青春,它们如断线风筝一样飞走,再也尝不出那种味道,回忆里才是最真切得,逝去的才是最美好得。此时那首诗歌又回荡在我心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