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书笔记(一)

1、《初见秦》《存韩》

第一篇《初见秦》大部分人认为不是韩非写的,虽然他们考察了半天也不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写的,但是说的理由非常有道理。我觉得如果第一篇不是他写的,那第二篇《存韩》可能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首先这两篇都有点像纵横家写的文章,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写的,为什么还要写李斯看到了自己的上书后说了什么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而且李斯貌似做的还挺有成效。所以很有可能是李斯为了诬陷他替他写的,用两篇相互矛盾的文章来让秦王误会他,里面有很多说秦国的谋臣是笨蛋的,通过后面的《难言》证明韩非讲话是非常谨慎的,怎么会用这么偏激自傲的语言。

2、《难言》

这篇举了许多人的例子,就讲了让别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最聪明的人(伊尹)向最圣明的人(汤)讲述自己的主张,说了七十次还不被接受,更别说其他的情况了。

3、《爱臣》

这篇讲了君主不能对自己的臣子太“溺爱”。“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当然这是讲的朝廷,就个人来说对自己的亲人、配偶、兄弟、父母、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底线,有理智。

4、《主道》

这篇非常像《道德经》里说的话,当然老子的话本身就是讲给君主的,可能君主没听进去,而被为君主谋的韩非深刻学习去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志,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5、《有度》

这篇讲了人治不如法治,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彻底反对孔子遵循的周朝的人治、德治,拒绝一切关系社会。

6、《二柄》

二柄就是赏与罚,这两条,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他举两个例子,齐简公和宋桓侯,一个把赏赐别人的权力交给了大臣,自己成了人人反对的“独夫”;一个把惩罚别人的权力交给别人,自己成了没人害怕的“老好人”,结果两个人都被杀了。易中天说这是韩非“两面三刀”里的“两面”,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两面。

7、《扬权》

写一篇也是深刻继承并发扬了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他说的无为不是真无为,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上无为而下自为,而且他建议君主还特别要做的就是坚决打击拉帮结派,维护君主独尊地位。所以他的无为,包括老子的无为,都不是真无为。

8、《八奸》

这篇非常有趣,说奸者有八种:一是同床,就是自己最亲近的妻子和儿子,别人会贿赂迷惑他们让他们在茶余饭后再去改变你的主意;二是在旁,就是自己贴身的手下,当然这个普通人没有;三是父亲和兄弟,和第一个差不多;四是养殃,就是有些人知道你有哪些癖好,就专门投你所好,达到自己目的;五是民萌,就是一些大臣总是不停地向老百姓“捐钱”,收买人心,实现自己目的;六是流行,就是散播谣言者;七是威强,类似于“乡村恶霸”;八是四方,就是汉奸,通过结交其他大国来给自己国家制造恐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看了写一篇,深刻同情《天行九歌》里的韩非,因为夜幕的势力简直把上面这八奸给囊括完了。

9、《十过》

这篇更有意思,讲的是君主常犯的十种错误,其实每个人都难免会犯。

第一,小忠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贪图小利,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自以为是,对别的诸侯无礼,有丧身之危。

第四,不干活只喜欢听音乐,会走上末路。

第五,太贪心会有杀身之祸。

第六,沉迷女色,不管正事会亡国。

第七,常出去“旅游”而不听“谏言”,非常危险。

第八,不听忠言,会成为别人的笑话。

第九,不自强,只想着搭车人的便车,让别人来帮自己,国家会更弱。

第十,弱小的时候还不守规矩,不讲礼貌,不听别人意见,会断绝后代。

10、《孤愤》

这就是司马迁著名的《报任安书》里的“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了,既孤独,又愤慨。为什么呢?因为依法治国会严重影响那些大臣的利益,甚至包括君主的利益。君主旁边的人、亲近的人,大部分都在“八奸”的范畴,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君主爱听的话,迎合君主的好恶,因此能时刻陪在君主身边,尽得君主喜爱。不仅如此,诸侯国要依靠他们来外交,百官要依靠他们升官,搞学问搞技术的要依靠他们涨工资,可以说是树大根深,盘综错节。

而法家的人,刚正不阿,不仅不能常常陪在君主身边,就算好不容易见一面还要纠正君主的过失,自己的言论还要被君主拿来和身旁的蠢人、小人商议。他们又怎么斗得过当权者呢?所以他们既孤独又愤慨。

韩非指出:那些大臣,表面上和君主是穿一条裤子,但实际上利益完全相对。比如君主的利在于任用贤能,而臣子却总想着没有能力还去当官;君主总想着按劳分配,而臣子总想着不劳而获、无功而禄;君主总想让有能力的人发挥作用,而臣子总喜欢拉帮结派,利用“团队力量”。所以领导跟员工之间,可能没有竞争,但一定有博弈。

而很多人是分不清的,忠奸善恶,没有过脑子脾气先上来,这是对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克制自己欲望发愤图强的念头,一个贪图享乐的念头,总是被后者冲昏头脑。

“凡法术之难行,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五口之家亦然,一人亦然。

韩非在文章里说的话都非常狠,动不动就是,如果不怎样,就会“失其国”,现在的人因为有社会保障,倒不会动不动就饿死,但很有可能一瞬间就“虽生犹死”。

11、《说难》《和氏》

《说难》和《难言》一样,都是讲的游说君主的困难,但是比前者更详细,《难言》像是一篇上书,《难言》比较像是韩非著书时系统写的,逻辑上承接上一篇《孤愤》,讲的是在如此孤独愤慨的情况下,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向君主进言。

大体上来讲是在刚刚见到要游说的君主时,心里要明白君主心里想的啥,但是还不能让君主知道你知道他心里想的啥,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顺着君主的意思,多说好听话,多讲故事。只有等到和君主的关系亲近了,时间久了之后,到达“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的时候,才可以有什么说什么。

后面讲个很多个小故事,实际上韩非非常喜欢讲故事,这可能是他为了游说刻意做过功课和训练的,不仅讲故事,他还打比喻,就是那个著名的,被许多网络小说引用的句子“龙有逆鳞,触之必怒”

紧接着一篇《和氏》其实也是一个例子而已,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韩非深刻预感到自己作为法家的惨烈下场,即使他小心谨慎,即使他很懂得如何进言,即使他懂得很多阴谋诡计,也难免会落的商鞅、吴起的下场。

12、《奸劫弑臣》

写一篇韩非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强调作用法术治国的重要性,而且批评了所谓的“仁义之士”。因为讲仁爱就会导致无功而赏,有罪不罚,虽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因为人一般情况下都希望自己无功而受赏,有罪而幸免,而且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喜欢那种有不忍之心的人,因为有罪必罚对他们来说太残忍),但却不利于国家治理,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理,导致名不符实,用花言巧语来获得利益,诬陷他人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样国家就会会越治越乱。韩非还严厉批评了像豫让、伯夷、叔齐这样的“高义之士”,因为这些人只是得了一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用。韩非说,豫让与其在智伯死后千方百计地为他报仇,为什么不在智伯活着的时候替他出谋划策,齐家治国呢?韩非说这样的人,赏罚对他们都没有用处,他们对君主就更没有用处,简直是无用中的无用。

最后一段,韩非举了几个国君的例子,由于这几个人只知人治或“仁治”,而不用法制,导致他们有被勒死的,又被饿死的,有被射死的,又被抽筋的,用韩非的话说,他们的处境,还不如那些得了麻风的病人。

韩非是无情的,也是讲理的,但是他的说法也很有问题。如果人人都变成了只知道奖罚的趋利避害动物,人人都这么讲道理,就不会有人不讲理。理智的人在面对天灾的时候,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而甘做民族的脊梁的。从天道来讲,重力的作用是向下的,那人如果完全符合天道,不会进化成直立的脊椎动物,应该是贴在地上的软体动物,不需要一根脊梁费力地支撑,因为这是“逆天”。如果只用奖罚来驱使人的话,首先奖会遇到无赏可赏的情况,罚也会遇到揭竿起义的事情。

13、《亡征》、《三守》

《亡征》一篇讲的是亡国的征兆,一共写了四十七种,这里记录几个可以联系到个人的情况,我觉得可以用来教小孩子,也值得自己反复揣摩,不能做下面这些人。

1.不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一心想指望亲戚朋友帮助的人。

2.迷信鬼神,等待救世主的人。

3.不假思索和考证而偏听偏信的人。

4.没有底线,容易被收买的人。

5.办事拖拉,优柔寡断,没有是非观念和主心骨的人。

6.夸夸其谈,形式主义严重而不注重内容的人。

7.喜怒形于色,喜欢向别人吐露内心的人。

8.刚愎自负,顾头不顾尾的人。

9.攀附权贵,而轻慢自己周围人的人。

10.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易与别人为敌的人。

11.固步自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12.懂得道理,但不敢行动的人。

13.把谗言当谏言的人。

14.喜欢耍小聪明的人。

15.脾气急躁,易发怒,而不经大脑思考后果的人。

16.让别人知道自己恨别人,而自己又隐忍不发作的人。

17.不知道趋利避祸,只会用仁义道德粉饰自己的人。

18.对自己偏爱的人偏爱过头的人。

那么君主应该怎么样呢?紧接着下一篇《三守》里就说的非常明白:深藏不漏,自主决断,大权独揽!

14、《备内》

韩非说,作为君主,连自己的后妃和儿子都要防备。为什么呢?因为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是只有,他举了几个例子,很深刻。

说君主的妃子和嫡子也有希望君主早死的,因为夫妻之间本来就没有骨肉恩情,相爱就亲近,不爱就疏远,女人一般三十岁美貌就会消失,而男人到了五十岁好色还不减,因此女人会被嫌弃,然后她的儿子跟着也做不了王位继承人。而只要太后的儿子做君主,那么太后和新君主得到的男欢女爱就不会比老君主活着的时候少,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早死。

王良喜欢马,勾践喜欢人,是因为他们要用它们来奔驰,战争,而不是喜欢它们本身。医生会趴在别人屁股上给人舔伤口,不是因为他们和别人有骨肉亲情,只是因为有钱赚而已。卖汽车的人希望大家都有钱一点,这样就能多卖车;卖棺材的人都希望别人早点死,也不是因为他就比卖车的道德低下,只是他的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所以君主不能不防备那些自己死后利益上升的那部分人,不仅要防备自己厌恶的人,还要防备自己所爱的人,真是孤家寡人。

这实在是无情,冰冷,但是理智,所以不感人。我觉得人只有在认清这些冷冰冰的真相后,才能认识到一些真情的可贵,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夫妻之间的爱,见义勇为的英雄烈士。这些爱是不能用理智去思考的,也最不应该被看成是应该的。比如如果儿子认为父母天生应该爱自己,就会把爱当成理所当然,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如果父母认为儿子天生就该还自己的债,那在他们眼里不会有孝顺的儿子;夫妻双方认为对方应该无偿地爱自己,那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关系决裂;人们认为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去抗疫是他们的职责所在,那就没有人会歌颂他们,世上也就没有爱。

这就是把本不该当成本应该,把没有道理看成有道理,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看清爱的本质,爱的本质就是不讲道理。

可有些人就是这样把不应该看成是应该的,于是,在他们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因为不做好事就是坏人,你有钱不捐款就是坏人,你作为医生不去抗疫前线就该枪毙,可谓“善恶分明”,于是,这些人最喜欢说别人的是非,因为在他们眼里坏人太多了,那么这些人自己就真的善良吗?还是披着道德的外衣而内心又十分功利呢?这就叫“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如果你拿着影视剧中的大善人、大孝子、国民老公、国民女婿、道德模范去要求身边的人,那你会觉得世界是如此黑暗;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受利益驱使,那你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15、《南面》

南面是君主作为君主统治天下的代称,写一篇讲的就是怎样做好君主,其实非常有现实意义,甚至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找到里面的影子,不管是站在领导的角度还是普通职员的角度。概括为三点:

第一不能用一个人来制衡另一个人,这样会导致朋党的产生,让两拨人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而且没什么好处。我能想到的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时候的徐阶斗严嵩,严嵩倒了后高拱又倒徐阶,之后张居正又倒高拱。韩非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现在你用其他人来防备的那个人,就是从前和你一起防备别人的那个人”。所以,不能用人制,应该用法制来管理大臣,即“明法以制大臣之威”。

第二要防止被臣子的嘴蒙蔽,要考察他们说的跟做的是不是一样的,臣子的话不能得到检验或者搪塞敷衍,以及沉默不言,都要追究责任。

第三,作为君主,要不停地改革创新,千万不能守旧。伊尹不变殷商,姜子牙不不变西周,成汤和周武王就不能称王,管仲不变齐国,郭偃不变晋国,齐桓晋文就不能称霸。所以,要不停地深化改革。

16、《饰chi邪》

写一篇首段写了占卜巫术的荒谬,但这篇要整饬的邪恶,并不主要是这个,而是一切有害法制的东西,包括前面讲过的八奸十过,还有一切“邪门歪道”,韩非认为的邪门歪道,是一切“反常”的东西,比如巧智,被韩非称之为“祸乱之道”。

韩非说,智能只是一种偏僻小道,不能传给别人,“道”和“法”才是万全之策。比如你要画一个圆,放着圆规不用,偏要展现自己的技巧,这就会出问题。这个道,就是常,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可以说的道理,不是恒常的道理,从这一点看,老子和韩非,都很看重大概率事件,而忽略小概率事件,这真的是大智慧。他们如果活到现在,一定不喜欢看“今日头条”,或者什么新闻趣事,因为这些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还会让人迷惑,把小概率事件当成普遍事件。事实上也只有那些我们生活中很少遇见的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经常与现实相反,从这一点上,看新闻还有点意义,因为摘除一个错误选项,剩下的就是大多数了嘛。

所谓“凡败法之人……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惑也”,我们自己有没有被这些网上的信息给迷惑过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非子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