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古诗课》 [7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1天,1489字,累计14361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区有个清廉长廊,上面有一些清正廉洁的名人名言和故事,其中就有于谦的故事。当时我还觉得奇怪,“于谦”这个名字怎么看起来这么眼熟。因为我并不喜欢网上冲浪,对于网络流行几乎是一窍不通,自然不可能从这个名字联想到相声演员身上。

今天终于破案了,这个著名的清廉的政治家于谦,原来就是小时候读过的诗歌的作者。他这个托物言志确实做得不错,不仅说出来了,而且真的做到了。

(一)诗人生平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南宋的文化中心南移真的做得太彻底了。这几天读的诗歌都是南方人写的。江南文风鼎盛,果然名不虚传。于谦是个浙江人,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区会放于谦的清廉事迹吧。

于谦并不是一个文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

下面这一大段是百度百科讲的于谦的政治故事。看起来黑压压一大段,讲起来就是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前后力挽狂澜的事迹。

让我用几句话来讲这个故事。明英宗想要御驾亲征,于谦觉得不可行,然而英宗一意孤行,果然英宗被俘。这时候于谦为了不被牵制,让英宗的弟弟即位。最后英宗的弟弟去世了,英宗复辟,于谦被斩首。抄家的时候,人们发现于谦真的两袖清风,家徒四壁。

于谦写了《石灰吟》来言明他的志向,而他这一生真的做到了他诗中所说。我觉得他是真正的爱国,不是“忠君”的那种忠,而是忠于国家。这确实是可歌可敬。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堡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二)诗歌品读

这首诗没有生僻的字词,是很好读懂的。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表面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表明自己的高尚节操。石头被开采、被斧凿、被锤打、被烈火焚烧,石头应该是不会感到痛苦的,但是看着这个过程的人若是联想到自己身上,就会感同身受。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等闲”二字,是“普通”,不当一回事的意思。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不避千难万险,不怕牺牲,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再结合于谦的最终结局,真是觉得一语成谶。

于谦虽然死在政治斗争中,但是他的铮铮铁骨并不能被歪曲和掩盖。英宗不能对他赶尽杀绝,还要为他平反,后来的皇帝也要追封他,赞扬他的品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分钟《古诗课》 [7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