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征行自有诗——序《北极时间》

只是征行自有诗

——序周徽音的《北极时间》


                               周柏

女儿徽音的《北极时间》要出版了,女儿交给我一个任务:你来写几句前言吧。知女莫如父,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差事不好使:往好里说吧,多少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说不好吧,又有点曲里拐弯的做作,好像也对不起孩子“崭露的才华”,还有孩子的信任和坚持。拖了好一段时间才写了一个开头,给爱人一看,居然被她说了一通:推倒重来。思来想去,终于放下包袱,索性以平实的心情和盘托出。

(一)

做一名高中国际交换生,完全是孩子自主规划和选择的项目。

在徽音还在初三时,我们就带着孩子接触了国际学生交流协会(YFU), 这个成立于1951年包括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国际性非赢利教育文化交流机构,旨在增进国际间的了解、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世界和平。每一年都超过5000名学生参加世界各地的YFU交流项目。这是一个有历史、有规模、也受人尊敬的交流机构。但我们没有马上就做出决定,当时主要考虑孩子还没到项目规定的十五周岁的年龄,半年后孩子被省内知名高中录取了,自然也就没有重提这个项目。

没想孩子在高一学期快结束时,突然有了去当交换生的想法,征求我们的意见。交换年的经历价值无非是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锻炼孩子适应多元社会的能力,同时多学一种语言;但徽音的动机却让我们有点意外,她的理由是去当交换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自由阅读和写作,高中“极限式”的学习强度让她对未来有了一种担忧:即使考上理想的名校又怎么样?在“阅历”上将来还得去“补课”,不如趁自己年轻去当一回“独行侠”,所谓“闭门觅诗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人家要的是“征行”的“自由”和“自得”,而不是整天把青春年华“困”在象牙塔里。而且她选择交换的国家不是热门的美国、德国,而是名额最少而且是冰天雪地的“千湖之国”芬兰——这是她从小对圣诞老人村、极光现象和皑皑雪地有过幻想的美妙国度——有一种文艺女生的罗曼蒂克。

 徽音的想法谈不上有多另类,但她的独立思维和对未知世界的想像和强烈的好奇心,还是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孩子心意已决,我们是支持的,但附加了一个小小的条件——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她要用自己的笔将这一段经历纪录下来,最好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我们也可以即时捕捉她的行踪,了解她学习与生活的情况。

临行前我和爱人都恶补了一下欧洲和芬兰的历史人文知识,发现关于芬兰的书籍少得可怜,特别是国人关于芬兰的游记作品几乎是空白,就连三十年代大量出现的著名学人、作家的欧行杂记都没有写到芬兰,网上能找到的是居然只有郭沫若的两首赞美诗和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简短的印象记,其余的则多是导游词式的零碎文章。心想说不定徽音一年的学习还有意外的收获呢?——就写一本交换生日记的书,从特定的视角帮助国人更详细地了解芬兰这个国家的自然、地理与文化。这种的想法我们和徽音也交流了,我们一致认为,这多有“国家层面”的意义啊,而且这种交换生项目设立的初衷不就是担当“文化使者”吗?我们只是将“使者”的任务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书写计划上来了。没想徽音欣然接受了,竟然还坚持了下来,几乎每隔几天都有更新;即便没有新文章,孩子也会在公众号里发一些“手帐”。而且每当新文推出来之后,她公众号的“粉丝们”争相传阅,点赞连连,不少学生家长也一直在“追”着读;关注她的公众号有没有内容更新,自然也成了我们每天的“功课”。到规定回国之时,徽音的文章已是洋洋洒洒的十多万字的容量。

《北极时间》共收录了徽音在2017-2018年作为中国赴芬兰高中交换年期间的五十多篇文章,徽音自己做了一个内容分类,取名为《我来自中国》《城市行记与自然游记》《吃喝玩乐:体验芬兰生活日常》《遍插茱萸:节日与乡愁》《番外》《附录:家书抵万金》五辑。书中有在芬兰高中交换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对千湖之国、冰雪王国优美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芬兰教育、文化习俗(如食物、桑拿浴、夏日小屋等)的独特体验,更有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体会及思考。可以说,《北极时间》是孩子“码”出来的人生第一本书,是孩子作为高中交换生的心路历程的真实纪录,成了孩子的一份沉甸甸的成年礼。

(二)

“记事”是文学的一种最原始的功能,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初心”,它无关技巧,却关乎时间和记忆、心灵与建设。综览徽音的《北极时间》,可以谓之为记游散文。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修辞立其诚”,要真实、真诚地说出你的故事,让文字见证自己的人生。在《北极时间》里,我想其主要的书写特点即为其真实性与亲历性。

我们知道,芬兰是一个发达而且充满神奇的国家,国人对芬兰的认识大都停留“森林王国”“千湖之国”“圣诞村”“诺基亚”“愤怒的小鸟”等符号化印象上,近年芬兰教育模式引发国内的热议,增加了国人对这个国度的好奇。但如我们有限了解的,中国作家对芬兰的文学书写和文化的深度考察却并不多见。即使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集中出现的中国作家为代表的外国行纪和域外见闻,大都集中在巴黎、意大利等地,而且逗留的时间都不长,无论是堪称名篇的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还是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郑振铎的《欧行日记》、刘海粟的《欧洲随笔》等,首先都在“线路图”上省略了地偏的芬兰,内容上亦多有偏重——意在文明与制度的考察与比较,艺术的观摩与借鉴。而现在的国际旅游热也同样并没有产生关于芬兰的有影响力的重要记游性作品。徽音作为国际交换生在芬兰生活足足十一个月,从生活的日常融入到芬兰方方面面的从容打量,从学习芬兰语到与芬兰人的交流互动,使她的记游文字有了更细微的触角和情节,而这种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亲历性”正是“文学”文本的丰盈性和扎实性所在,有别于多数作者的走马观花的粗疏与浅尝辄止的空泛。

如徽音在一篇《芬兰生存手册》中提到了“脱鞋”还是“拖鞋”?——进门不脱鞋在芬兰是一种很无礼的行为。又如文中还提到的“反光条”——每个芬兰人的家里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反光带和反光背心:包上挂一个,冬天的大衣上挂一个,出门遛狗的时候要穿上背心,连狗的衣服上也有闪光条。这是为了安全考虑:除了夏天,芬兰的黑夜相对漫长,即使在几乎最南端的赫尔辛基冬天日照时间也只有五个小时左右(10点-15点)。用一个在瑞典的交换生的话来说,北欧学生每天都“披星戴月地上下学”。还有徽音对芬兰语的精微体味,对芬兰人重视家庭聚会的细节考察、人际伦理的天然融入,如果不是深入到这个国家社会的细胞——家庭并成为它其中的一员,其结论可能是北辙南辕的。这也是时间积累的优势。

在徽音的叙述里,我们还窥见了传说中芬兰教育的多元、自主、平等,以及对个性的尊重。徽音在当地学校按理就读十一年级,但她觉得有些课程过于简单,她便挑选了难度级别更高的课来上,学生完全是自主的。在上美术课时,徽音并不上心,而且开起了小差,老师发现她在读中国书法的名帖时,不但没有批评她,而是以商量的口气,问徽音能不能下一节课由她来给大家上一堂中国的书法课。徽音居然也毫不客气地做起“先生”来。后来徽音也有反思,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但没想老师的“包容”简直“匪夷所思”——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保护孩子的兴趣,是教育的首要选项。

徽音的《北极时间》大体做到了:不止于“目游”,而是达于“心游”;不止于“察看”,而融于“会意”。这种原生心灵情感的滋养及细节与诗性的捕获,更富质感,也近乎纯粹。细节才是文化的真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徽音的系列性的记游是较为全面和完整的,有分类有贯通,有中景和全景,也有切片和特写,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作者对芬兰这个特定国家的文化生态与自然面貌的实录的一次填空或补白。

另外,徽音的文字在技巧上大都运用了记游散文的状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的交织共生,写景时有层次有错落,做到意与像、心境与情境的统一。叙事时线索清晰,铺陈有致,且语感流畅,纲目并举,偶尔旁逸斜出,几笔“闲笔”,妙趣横生。唯抒情时多以事实为界,事足情止,常隐而不发,多有留白,这种不越不过、节制不伤的处理,让人有一种少年老成的从容与淡定。而在“议”上,徽音亦着墨不多,不喜意气做法,简之又简。像《似是故人来》中写到德国交换生ER 寄宿家庭妈妈的关心,引发了正处困惑时徽音的情感“决堤”,但徽音居然不事过多的补白,冷静、节制却情动于中,读得我和爱人鼻子一酸,俩人哭得唏哩哗啦,相对无语。还有就是书中收录的孩子写怀念爷爷和外公的文章(徽音爷爷的去世,给身在芬兰、按交换生规则不能回国的徽音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以“事”织“情”,同样把我们读得泪雨滂沱,感同身受。

但徽音的文风总体是活泼清新的,以机灵幽默见长,时有网络语汇和青春语风突然闯入,逗皮而“辣眼”,搞怪而有趣。像《朋友,蒸桑拿吗》中尝试冷水浴时的“尖叫”,《你是拉普兰天空的无与伦比》中幸运见到极光时的“惊呼”,还有《Wanhat》(毕业舞会)中对几位男同学的细节“抓拍”,在《塔林二日》中记述的去爱沙尼亚首都时在Viru酒店的KGB museum(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博物馆)办公室的“戏仿”等,都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冰湖冬游》中的“惊悚”,《抓马记》中的“兴奋”,《追逐繁星的孩子》中的“浪漫”,《彳亍冬林感官》中的“痴迷”与“冒险”,《我走遍赫尔辛基,只为了寻找一个月饼》中乡愁“井喷”时的“执拗”与“自持”,《夏日小屋》中摘草莓过足了一把“山野村夫”的瘾的自我“调侃”,都活脱脱一副小女生应当有的语调和口气。

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言“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在《北极时间》里,有较大的篇幅是她钟情的自然观察笔记和旅行纪实。徽音一直有一个特别的志趣,就是敬畏自然和热爱旅行。(徽音还是广东年龄最小的“绿色人物”,一个标准的环保主义者,对博物学书籍也有所涉及。她不仅参加过2016年在广州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环保交流大会”,而且还在2017年全国高中生环保英语征文比赛中,以一篇根据观鸟体验写成的文章《倾听荒野的呼唤》获得第二名,并在国际演讲决赛中获中国大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主办方奖学金赞助——在世界多个国家任选一个作环保游学考察。)书中有对北欧“晚秋初雪”的“贪恋”,对芬兰随处可见的松鼠的“凝视”,也有对住宿家庭窗外的鹿群的“观测与跟踪”,对繁星和夕照的“追逐”,更有对原始冬林的孤身“深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在交换年内,徽音还始终怀揣着一颗“行者”之心,全程参加了由YFU组织的在不同城市举办的交换生培训交流活动,去了爱沙尼亚的古城塔林、波兰的格但斯克,还有芬兰北部的拉普兰,后者成了徽音的幸运之旅——两次意外地见到了极光现象,还了自己取名“Aurora”(极光)的夙愿。徽音还凭着和住宿家庭以及不同国家交换生间建立的互信和理解,争取了多次的“穷游”和“壮游”,如和同学坐着“海盗船”去斯德哥尔摩,还有寄宿家庭特意安排的一路有亲情陪伴的西班牙之旅,不仅领略了波罗的海湾的自然风光,而且对北欧的历史人文有了一次有意的探寻。更称奇的是徽音还策划了一次从图苏拉到赫尔辛基的单车“酷骑之旅”;特别是去波兰集中培训时,在没有志愿者接应的情况下,突发妙想,任性地实施了一次让我们捏了一把汗的“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提前坐飞机去华沙“溜达”,再坐火车到格但斯克与交换生同学会合。这种有意识的磨砺心志、放逐自我的“行者”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小宇宙”强大的同时,也随她的文字来了一次次有惊无险的“纸上旅行”。

徽音的文字大都是源于自己发生的一切,俯首于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是目击者言,亲历者语,不做大而无当的修饰,在摄取生活的气息的同时能赋予现场画面感,这当是文章的正道,自然而然。如果说有一些不满足的地方,我觉得还是囿于时间和精力,有些篇目还只是片断式的,展开不够;而且回国后又是紧张的学习和各类学术项目和升学的申请,还有几篇规划好的题材只能以后再补充了。但我们对孩子的勤勉已经是相当满意的,她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三)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我们不敢说孩子交换年经历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故事,但孩子的梦想、勇气、毅力、激情是值得称道的。

回首孩子交换年的经历,我们最想说的,就是无尽的感恩。无论是YFU中国项目(YFU大中华)办公室东莞办事处的老师们前期耐心的辅导和过程跟踪,还是YFU中国项目办公室、YFU芬兰机构联系人及志愿者的跨国际的协调、褒奖与鼓励,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国际机构的系统性运作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也无论是芬兰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芬兰志愿家庭的真情付出与陪伴,还是当地学校和学生家庭对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年轻学生的照顾与热心,让我们看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与高贵、无私与宽厚。而这些高尚的情操、无私的奉献、包容的理念,无疑深深地印在了一个中国少年的心里,成为永久的记忆,永久的佳话。

在交换年里,我们最为欣慰的是孩子收获了挑战自我、独立处事的能力。毕竟孩子只身一人前往芬兰时年仅15岁且芬兰语为零基础,在宅男宅女、小皇帝小公主大行其道的当下,孩子走出舒适区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和决心的。而且交换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徽音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文化冲突、种族歧视、换寄宿家庭、语言学习、饮食习惯等等,但徽音都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一一克服,短短四个月就能用芬兰语进行日常对话,六个月就能将中文信件翻译成芬兰语。特别是在第一个寄宿家庭妈妈对自己“中国式学霸”的学习习惯有误解时,迅速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调整,并尝试修复与寄宿家庭妈妈的交流方式。当事与愿违、难成其美的情况下,能主动争取YFU芬兰机构联系人的理解与支持,大大方方与第一个家庭达成“分手也是朋友”的协议,并迅速与第二个寄宿家庭建立了超越血缘和国籍、让我们都倍感温暖的深厚情谊。在这个过程中,徽音自始至终表示,她自己能处理好,而且当她知道我准备给在芬兰长期工作的朋友写求助信和要求和YFU总部沟通时,她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回答——“NO!”让我们颇感惊奇的是,生性有点胆怯的她居然尝试了皮划艇、滑雪、高空踩自行车、冰火桑拿、骑马等在国内未曾尝试过的活动,可以说完全的“脱胎换骨”,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更加阳光灿烂。

更为欣慰的是,徽音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有了一种发乎内心的深深的眷念和真切的热爱之情,滋育了她浓浓的“文化乡愁”情结,并自觉地承担起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使出了在国内所学的“十八般武艺”。徽音多次在芬兰高中、初中、小学开设中国书法、汉语、音乐讲座,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小先生”。徽音珍惜并积极参与寄宿家庭的聚会和学校的各种交流和表演,出国前特意准备的文房四宝、汝瓷茶具让徽音在当地家庭聚会中有了演绎中国精深文化的机会;而中国丝绸等小件品成了芬兰寄宿家庭成员和国际友人的最受欢迎的礼品,连结着一段段感人的异国情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参演的芬兰语戏剧还于2018年5月在芬兰国家大剧院演出;在当地学校举办的年级毕业会上,她用流利的芬兰语演讲并送给校长一幅自己创作的“桃李满天下”篆书横幅,全体师生齐齐为这位唯一来自中国的文艺女生鼓掌,久久不息。这些珍贵的画面,生动地见证了中芬两国民间的真挚友谊。

徽音在回国前还特别制作了一个“献给我的芬兰交换年” 的视频,不断切换的异域风情和孩子的生活场面,加上孩子配上的最喜欢的背景音乐,让远在千里之外苦苦思念的我们,看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有温暖、有感动,但更多的是为孩子感到骄傲,恨不得马上将孩子揽在怀里,给她一个紧紧的拥抱。

(四)

博尔赫斯说过,时间是唯一重要的。“北极时间”不仅是一种地理与空间时分、文学与叙事时序,更是“心灵时序”和“成长时序”。是特定的时间状态,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并认识了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是发生的光阴故事,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和坚韧。感谢时间,是她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丰满的“纪事”与“抒怀”;感谢时间,让我们看见并亲历了诗和远方。

我在微信中看到女儿发过来的遇见极光时的视频,夜不能寐,写过一首《如果你遇见了极光》的小诗,兹录于此:

如果你遇见了极光

请纵情尖叫与呼喊

拥抱身边正在和你一样

守候的人,并流下感动的泪水


如果你遇见了极光

请仔细凝神与端详

调正内心所有感光的指数

幸福的人儿,你已靠近光芒之心


如果你遇见了极光

请练习祈祷与祝福

你正站在启示者的纬度

所有潜行的事物,它的原理光华闪烁


接受苍穹之爱,收藏好这人世间

不经意披露的玄妙之书

孩子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规划上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和努力。作为父亲,我只是一个陪伴人,目送者。但我相信,前方有风景无数,等着孩子去收获和拥有。

祝福女儿!


                          2019/2/26-28日东莞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是征行自有诗——序《北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