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我就是看他不爽”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啊!”
一口气看完这部小说,觉得后背一阵阵凉意。
一个人对他人的嫉妒、恶意会埋藏得如此深!
这部小说分别以野野口修的视角和警官加贺恭一郎的视角阐述整个案件的过程。写到三分之一处就已经抓到凶手,是我始料未及的。凶手很快承认了所有罪责,但是就是没有合理的杀人动机。作者写作手法独到,思路奇特,以至于我被他牵着鼻子走!一路跟着推理,一路反转,以为自己很聪明,猜到了凶手的动机,其实并没有!凶手心里深藏着对被害人的恶意,这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理解。长大后又不得不陷进嫉妒被害人的沼泽。这世上最不想输给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种种的这些,让凶手不惜筹划多年,只是为了能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杀掉自己痛恨嫉妒的人,(虽然他一直以德抱怨,善待凶手),让所有人唾弃被害人,反而同情自己,使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真正的作家。
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一个个旁观者被凶手带往另一个方向,只有加贺,本着客观的态度认真审视这件案件,哪怕有一点点疑惑,也要追查到底。正是这点,也被凶手利用。幸好加贺认识凶手多年,总感觉所描述的和他认识的那个人有偏差,比如凶手“从不想操心学生的问题,也不想承担额外的责任”;又比如凶手曾亲口对他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凶手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这段太扭曲了!或许就是这段话对加贺太深刻了,以至于认定凶手内心的黑暗面。但又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带有偏见去破案。他走访了很多以前和死者凶手认识的人,作家小说中的原型人物,从各个方面了解他俩的情况,从而拼凑出完整的事件轨迹。
“人性本恶”。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嫉妒,厌恶。就像站在阳光下总会有阴影一样,但是要学会调节,不能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不能让它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这个世界充满着恶意,但还是要坚信做一个好人,保持乐观,清醒,警觉,让自己活得开心的同时又不被别人的恶意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