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的学习中讨论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青少年的自杀”,在《心理学与社会》第19版中说道,“自杀在美国的死因中占居第11位,但在15~24岁的人群中,却位居第三位。”
再来看看我国的部分。跟据卫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国人死因数据,自杀虽未在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但却是青壮年(15-24岁)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其中,青少年族群(15-19岁)自杀死亡率连续6年攀升,2019年更创新高,每十万人口即有6.2名青少年因自杀死亡,与2018年的4.4相比,增加4成,创24年来新高,较前一年增加幅度也最高。
针对青少年自杀率逐渐攀升的问题,最常听到对这方面的认知是“现代的青少年在物质品质上虽不虞匮乏,从网络获得讯息知识便捷,但学习多,压力较以往大,与同侪相处时间相对减少”。
虽然,很多外部的环境的因素皆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但跟据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显示,“年轻人的自杀并非不假思索的、一时冲动的行为,通常是经历内部混乱与外部压力的最终结果”。
大部分的青少年在自杀前都曾与他人谈过或是写出自杀的意图,这样的状况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并非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强说愁,而是成人们需要在这方面引起重视。
对于同样有著两个孩子的我,每次见到类似的事件总感到纠心,但除了对事件的发生去防治之外,做为父母的我们,要如何积极提升孩子的“抗挫力”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但要如何提升抗挫力呢?在这里给大家提出三点建议:
01.满足爱与安全感,是所有根基性的需求
可能会有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因为生活安全,没有经历过太多磨练”而导致内心脆弱。但站在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是应先满足低层次安的安全感,才有办法发展更出高阶的勇气与自尊。
例如当幼儿在面对前方有狗叫朝着他叫时,感到害怕的孩子会转头跑向父母,这就是安全感受到威胁时人会产生的退行反应,会暂时停止探索,并寻求安全庇护。这样的反应不是只发生在幼儿,寻求安全感的退行反应也同样会出现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身上,只是会被当成面对焦虑情绪而产生的“防御性行为”。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教育要走在发展前头,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但也要在畏惧或挫折时,暂时放缓脚步,给予足够的安全,再来激发孩子继续向前探索的欲望。
02.挫折的真谛就是发挥运动家精神
真正的竞赛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追求自我卓越。
在本届东京奥运中,代表中国的选手创下佳绩,38金、32银、18铜的奖牌成绩为国争光,即使在疫情期间,能有如此的表现让所有人民为国家而感到自豪。
在中国参赛选手其中年纪最小的为14岁的全红蝉,在女子跳水资格赛10米跳台项目,在满分700分而她以466.20的成绩获得金牌。
全红蝉以如此小的年龄所获得的荣耀背后也带给我们许多啟示。
她的教练表示:“全红蝉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更多是后天的苦练,每次的训练都是全力以赴,每天练跳100多次,水上120次,不断磨练以致成功的结果,还含了给妈妈治病的期盼。
之所以能成大功立大业者,目地不是为了和他人竞争,而是有更崇高的理想,所以家长们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能引导孩子将自我效能发挥极致。
面对竞争后的失败,引导孩子明白“赢本来就只是可能性之一”。
要增强疾病抵抗力,需透过事先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同理而言,若要增加孩子对挫折的耐受性,就是愈是关键时刻,除了要有万全准备,更是要保有“平常心”。
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逆境往往大于顺境但也要相信,上天不会虧待努力的人。就算在某个时刻并没有一下子能获得想要的状态,但只要确信,能积极向上地过好每一天,亦就能过好一辈子。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逆向思维,主动让孩子“失败”或“受挫”。
一定要注意,这并不是指故意设置障碍让孩子落败,或者所谓的刻意让孩子“吃苦”,而是指让孩子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事情。
例如在叶武滨的《追梦成长》一书中就曾提到,作者曾带着年仅9岁的孩子,并组织了一群人,完成我国西部沙漠无人区徒步108公里的状举。
作者表示:“有很多人当初并没有打算走完全程,最后也都走完了全程。我们最小的团员在营地里度过了6岁的生日,而这位小勇士也走完了全程。我带着9岁的老二,也一样。即使是顶着沙尘暴的10公里路和5公里的好汉坡都没让他退出……。”
很多时候成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角度去考虑,但在实际上孩子的表现卻往往超出我们预期。
陪着孩子成长,也带着他们体验人生的阻碍和困难,身教大于言教,相信如此的经验将成为与孩子间美好的回忆。
03.用实例引导孩子思考困难背后的价值
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美籍华人蒋甲登上TED舞台,做了题为“我被拒绝的100天,人生不要害怕被拒绝”的演讲。他表示,6岁那时曾有被拒绝的经历,这给他的内心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直到有一天,他决定主动出击,战胜这一“心魔”。
他做了一场名为“百次拒绝大挑战”的马拉松实验,在100天内强迫自己每天向陌生人提一个无理到“百分之百会被拒绝”的要求。
第一天,他向一名保安索要100美元,马上就被拒绝,他觉得好尴尬,于是迅速逃离现场。
第二天,他小心翼翼地问肯德基服务员汉堡能否“续杯”?服务员诧异地看着他说“不”。但是这回他没有马上走开,而是认真地说了句“我真的很喜欢你们店里的汉堡”。
第三天,他走进一家甜甜圈店,说想定制一个奥林匹克甜甜圈。没想到的是,店员说:“好的。”十几分钟后,“奥林匹克甜甜圈”被端了出来。
第四天,他拎着一株花去敲了陌生人的家门:“我可以在你家后院种下这一株花吗?”对方脸上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说道:“什么情况?不行!”这时,他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你不喜欢花呢?”没想到陌生男子认真地回答道:“因为我们家的狗会把花咬坏的,花在我家是不可能存活的。”正当他要离开时,陌生男子告诉他:“对了,我对面的康妮家特别喜欢种花,你说明来由,她一定很欢迎你,你去她那试试吧。”……
虽然在马拉松实验之前,蒋甲以为绝大多数情况都会被拒绝,没想到成功的概率却越来越大。“求拒绝”变成了使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积极、承受力越来越强的动力与法宝。他后来顺利进入了谷歌公司。
从这个故事里也告诉了我们,自信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建立在“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上”。
最在意得失的是自己,其实并不需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能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并坚持下去,将能带来异想不到的收获。
挫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度面对的勇气。
幸福就是立足成为真实而完整的人,“爱”与“安全感”不论何时都重要。
人生不应局限在某一点上,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了解世界的无限,便能开扩有限的视野。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并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