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十一大行为型)

1.责任链模式介绍

        责任链模式(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十一大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

2.责任模式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3.责任链模式的使用场景

        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但具体由哪个对象处理则在运行时动态决定。

        在请求处理者不明确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需要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4.UML类图


UML类图

5.角色介绍

        1.AbstractHandler:抽象处理者角色,声明一个请求处理的方法,并在其中保持一个对下一个处理节点Hanler对象的引用。

        2.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角色,对请求进行处理,如果不能处理则将该请求转发给下一个节点上的处理对象。

        3.AbstractRequest:抽象请求者。

        4.ConcreteRequest:具体请求者。

6.例子

抽象处理者(上图)
抽象请求者(上图)
具体处理者1,程序员(上图)
具体处理者2,主管(上图)
具体处理者2,主管(上图)
具体请求者1(上图)
具体请求者2(上图)
具体请求者3(上图)
客户端调用(上图)

例子分析

        先声明一个抽象处理者和一个抽象请求者。抽象处理者里引用一个请求处理的方法,同时保持一个对下一个处理节点Handler对象的引用,再写一个抽象处理方法并在实现类中实现该方法,同时也还有一个处理级别。抽象请求者里有一个需要处理的内容,也还有一个请求级别。

        在客户端使用的时候,几个具体处理者,需要给予下一个处理节点是谁,比如handler1.nextHandler = handler2;将处理者之间串联起来成一条链,然后处理者处理请求,并根据处理级别和请求级别进行是否处理以及转发的判断。

7.Android源码中的责任链模式

        Android源码里责任链模式的类似体现莫过于对事件的分发处理,每当用户接触屏幕时,Android都会将对应的事件包装成一个事件对象从ViewTree的顶部至上而下地分发传递。

8.总结

        责任链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请求者和处理者关系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链中请求处理者的遍历,如果处理者太多那么遍历必定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在一些递归调用中需要慎重。

PS:读《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解析与实战》中的责任链模式之后的一些笔记与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十一大行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