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作文”到“编故事”

小时候的我爱看书,尤其是课外书。如果有吸引我的书或是报刊杂志,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现在也是如此。

很可惜,那时候家里能供小孩子看的书很少很少,仅有的两本厚厚的《365夜》还是别人给的。像什么《安徒生童话》啦,《格林童话》啦!《一千零一夜》啦!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光听说过没看过。都是我上学之后陆陆续续地在班里的读书角看到的。

可能就是因为储备不足的缘故,到了三年级该写作文的时候,我好像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而且,写出来的作文几乎都是“编出来”的,就是不编,也不能在作文里“说实话”。

也就是说,参照别的作文选或者是借鉴以前听过的故事,然后再修改修改,就成了自己的作文。多数都能评为二类文,有的时候也会破天荒地被评为一类文。

反正都是“编出来”的,即便就是评为满分又有什么意思?

写作文如此,就连寒暑假要求的读书和观影之类的心得体会(读后感和观后感)几乎也都是“编出来”的。

先说读后感。

我交上去的读后感,确实是用自己读过的书之后写的不假。但很多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的是从书里抄的,有的是按书里的前言抄的。

还有的时候,我会借鉴和参照一些作文选里别人写的读后感。因为,这本作文选我的很多同学都有。

作文选里的一篇读后感还可以用很多次。

有一次我在作文选里看到一篇读后感。是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写的《小音乐家扬柯》读后感。写了自己读完的感受,对比自己幸福的童年和扬柯悲惨的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少年儿童和人性的摧残。

后来,我陆续学了课文《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备用的读后感(为了应对寒暑假)就是借鉴这篇作文选里的读后感。因为,这三篇课文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借鉴。

再说观后感。

我写的观后感几乎都是没看过的电影。

那时候真的不比现在,看电影随时随地都能看。而且,老师写对观后感的影片也是有要求的——必须是爱国主义影片。

可是,电影院里都是当时最新的贺岁片或是言情片。电视机里倒是偶尔能播放那么一两部黑白电影。

这时候,我的万能的观后感救星发挥了作用,在他的帮助下,我写完了一篇又一篇风格迥异的观后感。

这个救星不是人,是我的一本书——《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指导丛书》。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有,他们也都参照这本书。

再后来,我上中学了,不仅“编”作文、“编”读后感和观后感的水平越来越高,在写作文的时候居然还编出故事了。

那时候,交上去的作文是“编”出来的。日记本或者写给闺蜜的信才自己真心实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编作文”到“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