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引导比批评教育更有效

几个小朋友向我告状,“老师,LYM又带小玩具了。”我向LYM望去,小朋友看到我的目光,右手握着的拳头不停地在身上在地方躲藏。

因为有一次,发现他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小小的螺丝和螺母,拿在手心把玩,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在班上跟所有小朋友都强调过,不要从家里带玩具到学校,尤其是很小的东西。

可能是老师强调的多了,小朋友在这方面也异常敏感。似乎每天都有小朋友,发现LYM或是带些小玩具,或是又在地上捡了什么小东西。

我把他叫到跟前,打开他的小拳头。一个拇指大小的,像是圆形镜片的塑料东西,正静静地躺在他手心。

我问他,“这是用来做什么的?”

他瞪大着眼睛望着我,嗯嗯了几声,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我生气的问他,“我们之前是不是说过,不可以再带小东西来幼儿园?”他点了点头,还是不说话。

“之前我们说过的,如果你还带一些小东西过来,自己把它扔掉。”他瞪着眼睛望着我一眼,慢慢吞吞的走到垃圾桶前,手伸到桶边缘便不动了。他看着我,似乎在等我转移注意力,他或许又可以把它藏起来。

我盯着他的动作,在我目光的高压注视下,他极不情愿地松开了手。

我不得不说,自己一直盯着他的动作不放,实在是有点监控的意思。但是,对于他的行为,我实在没有办法产生信任,因为许多次让他将小东西放回书包或是丢进垃圾桶,最后又都会被他从口袋中掏出来把玩,然后被别的小朋友发现,又回到开头那一幕。

我不禁有些疑惑,为什么每次都跟他强调了的事情,他总是会记不住?每次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又会情不自禁的去做?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帮助他改掉这个习惯?

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行为,刚刚我对他的态度似乎有些严厉了,他看我的眼神我甚至能感觉到,他被吓到了,他的态度也告诉我,他并没有将我所说的话记在心里。

记得在某本书上提到过一句话,当父母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和孩子沟通时,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家长的情绪,而不是家长所要表达的内容。换句话说,要想孩子能正确地接收成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得放慢自己的语速,用温和的态度向孩子表达。

后来在涂鸦的时候,又有小朋友说LYM藏小玩具了,我看着他笔盒里慢慢减少的笔帽,无言以对。让他打开手心,果然,一根绿色的笔帽正躺在那里。

我调整了下自己的情绪,在他身边蹲了下来,望着他的眼睛,亲切的问他,“能告诉老师,你拿这跟笔帽是要做什么吗?”

还是老样子,他除了瞪大他的眼睛望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我又问他,“那你知道,彩笔如果没有笔帽会怎么样吗?”

他还没有吭声,其他小朋友就抢着答起话来,“彩笔会干,然后再也用不了。”“掉在地上会摔坏。”·“会很脏”·····

当小朋友说完后,我又问他,“彩笔没有笔帽会怎么样?”他很认真地将刚刚小朋友说的又重复了一遍。

“所以笔帽应该放在哪里?”他指了指彩笔盒。

我示意他将彩笔盖好。然后看着他,认真地说:“每一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用处。你喜欢小玩具老师不阻止你,只是希望你能告诉老师它对你的用处。”

他很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记住,但是相信这句话他是听进去了的。

对于小朋友的某些行为,其实成人不应该反应太过激烈。事实上,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什么问题。当成人用批判的态度,反复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记住的只会是成人的语气、态度,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孩子,引导比批评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