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月22日,对多数人而言,本来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当然,历史上有很多大事在这天发生,比如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帝国,王允刺杀董卓,君士坦丁大帝辞世。

2021年的5月22日,对于国人来讲,不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同时失去了两位无双国士,一位是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吴院士对多数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袁隆平院士,国人大都耳熟能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李绅的悯农,每个人在小学都学过。节约粮食的观念,早已植根于国人的血液。

作为农村的孩子,我比很多人清楚,袁隆平三个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小时候,每每盛饭,我们总是把碗里的饭用锅铲压了又压,甚至恨不得用脚踩上一踩。为什么,因为这样能盛更多的饭,因为吃完一碗想盛的时候可能锅已经空了。这种想法,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每每吃完饭,想要放下碗的时候,父亲总会检查我们的碗。只要碗上还有一粒饭,都必须把它吃下去,用现在的话来讲必须光盘。久而久之,慢慢就都养成了习惯。尤其是开始帮家里干农活后,碗吃的更干净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的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这里面的辛劳,岂是短短十个字可以描述的。耕地,耘田,播种,插秧,灌溉,除草施肥,喷洒农药,收割……,其中包含的艰辛,又岂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以形容的。

平时的时候,我们都在上学,参与农活比较少。一到暑假,正是农村最忙的时候,尤其是“双抢”,更是让人记忆尤深。短短一个月不到,既要抢着收割早稻,又要忙着把晚稻种下去,真可谓争分夺秒,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每个人都很忙,孩子们也不例外。做饭、洗衣服自不必说,去田间插秧也是家常便饭。插秧真的很苦,太阳暴晒,腰酸背疼,但也经常能听到一些趣事。

村里有个孩子,插秧的时候和他母亲说腰疼。他母亲对他说,“蛤蟆无咀,细伢无腰”,一个小孩哪来的腰?这个孩子很机智,他有一次把镰刀插在腰上,然后告诉他母亲镰刀找不到了。她母亲告诉他镰刀在他腰上,他于是就问他妈妈,你不是说小孩没腰吗?每每听到这个,我们都会哄然大笑。

插秧也有很多学问。插得浅了,秧会浮起来;插得深了,水没过秧就容易烂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时,每个人都是往后退的。如果没有规划好,会导致有人会被困在秧苗中间,成为大家的笑柄。

这些骄阳下插秧放牛的苦累,让我对暑假既爱又怕。这种苦难,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更强的欲望,毕竟在学校读书就意味着不用吃这种苦,也不必受这种累。

后来,我考上了高中,这种生活便离我远去。上了大学,也便远离了家乡的山水。后来定居上海,那些农村的经历,便只剩下一些残留的记忆。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很少浪费粮食。每次吃完饭,我都仿佛看到父亲在天国默默注视着我,在检查我的饭碗。

现在,让我们能吃饱的袁隆平院士永久离开了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永远记着那段缺衣少食的日子,勤俭节约,用光盘行动向袁老致敬!

袁老,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记得你,记得你曾经带给我们的饱饭!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