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存在的古文明,中国的汉字记录了我们文明传承发展的点点滴滴。中国古代传说“仓颉造字”,但我更加相信中国文字的形成应该是广大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国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有六种条例,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称为“六书”。经过千年的发展,文字也逐渐从开始的图形,慢慢变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方块字。
看到《被委屈的汉字》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不禁想到,在这几千年的传承之中,是不是有一些汉字真的脱离了原来的意思,而被我们误用了呢?就像书的封面上所写:“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有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甚至有聪明的和被委屈的……”
书中用了十八个简短的科普小故事,为我们介绍了几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是如何脱离它原有的意思的,非常具有趣味性,适合成为孩子的科普读物,也非常适合大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
作者张之路曾是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作家。他在《被委屈的汉字》中,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个流传百年的俗语,让我们看见了俗语背后的真相。
1.谐音梗扣钱!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天生就是玩语言的行家,而谐音梗就是其中最亲民最简单的一种了。只需要改变一些成语或者句子中某些字的音节,将其与想表达的意思联系在一起,就能让这些词语又好记又有趣。
其实谐音梗,以前叫做飞白,又名“非别”,就是明知道错误,却不改正,以达到吸引人注意的目的,在不少文学作品中也得到过运用,相信我们的先祖们应该也是个中好手。
就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乍一念,朗朗上口有节奏,甚至还有点俏皮;但仔细一想,皮匠和诸葛亮又有什么可比性呢?毕竟专业不同啊。
原来这里的“皮匠”,应该是“裨将”,意思是“偏将、副将”,那么三个普通裨将的智谋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意味着人多力量大、思虑周全,也就说得通了。
再比如“无奸不商”,本来应该是“无尖不商”,这个“尖”本意为商家给顾客称完足量的米之后,额外给的那一部分添头,表示了商家的诚意与厚道。想来“无奸不商”应该是哪位仁兄在被无良商家坑骗之后的感叹吧。
2.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啊?
记得好久前一本特别火的玄幻小说《诛仙》,里面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啊,这片天地没有良心,将世间万物都当成自己的祭品。配上主角的悲惨身世,着实让人感叹上天的不公。
但后来想想,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呢?查阅资料才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都是万物自己的行为,与天地无关。”
其实还有好多语句,人们也只看到了字面意思,就以为那就是这些语句原本的意思了。
比如“呆若木鸡”,字面意思就是这个人或者动物,呆呆得就像木头雕的鸡一样,形容这个人或者动物实在是太傻、反应太慢了,或者是形容遇到危险时那种发愣的状态。
但实际上,呆若木鸡是斗鸡中的最高境界。古时候人们只有将斗鸡训练到看到其他鸡不会兴奋、不会主动挑衅的程度,才算是训练完成,而这种“呆若木鸡”的斗鸡,则拥有令其他鸡不战而逃的威慑力。
再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百年来,人们都以为这是封建残留,认为女人就不应该有学问,愿意做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人才是品德高尚。其实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这样。
这句话的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古人对于德行的推崇,而这里的“无”并不真的指“没有”,而是指“虽然有,但不炫耀”,或者说“不以有而骄傲”。翻译过来就是,女子虽然有才却不轻易卖弄,便有德行的。这是一种“谦逊之德”。
3.这样解释,好像也有道理哦
曾经听岳云鹏说过一段相声,他说“重”和“出”这两个字其实意思反了。“重”字上面一个“千”,底下一个“里”,行走千里应该读“出”啊;“出”字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山”,两座山难道不应该念“重”么?
他的搭档孙越解释说,因为走了千里路,人已经很累了,即使一根羽毛落在人身上,也能让人感到“重”;而古人都住在山里,如果走过这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去,那就是“出”了。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个类似的场景,他曾经以为“射”和“矮”这两个字意思反了。
“射”字左边一个“身”,右边一个“寸”,身子只有寸长,那不就是“矮”么;而“矮”字,左边一个“矢”,就是箭的意思,右边的“委”在古汉语中和“推”是一个意思。那么把箭推出去,就应该是“射”的意思。
作者将这个趣闻告诉很多朋友之后,有一次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射”与“矮”这两字的演变,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
“射”左边的“身”,是由弓上搭着箭的象形文字转化而来,而右边的“寸”则是由“手”字演变而来的。所以这个象形字的本意就是用手把搭在弓上的箭“射”出去;而“矮”这个字指的是“身材短小”,人们为了造这个字,就类比于“短”字,取了左边的“矢”,而右边的“委”用作声符,让这个字读作“矮”。
写在最后
文字时至今日依然在不断改变,有些随着我们的使用习惯改变了读音,比如“荨麻疹”,本来读作“钱麻疹”,但后来字典按照大众的讲法改为“寻麻疹”。
有些新的词语被创造出来,比如“给力”,“养眼”;还有些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思,比如“打酱油”,“粉丝”……
每个时代,语言文字都记录着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就是这种连续不断地传承,才使我们中华文明不断闪耀。文字之中,蕴含着我们文明的故事,先人的理念,还有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理解。只有当我们读到这些故事,这些文字才不会“委屈”,才能随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蓬勃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