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冯菊芬(四)

三,两只绣花书包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小菊芬很快到了八岁的年纪。按理说,民国初年,人们绝大多数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特别是在乡下农村。这样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一般的庄户人家,能够把孩子正常扶养成人也就不错了,还哪里成想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那都是大户人家的事情,说的便是。何况生活本来就比较殷实的冯家,自先祖落户大埠街,冯三爷的父辈就读过私塾,哪怕就是正常的沿袭下来的传统,也要一直秉承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良好家风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一定要让孩子们释文解字,再说这个时候的冯家,终于迎来了他们家族盼望已久的男孩,也就是说他冯三爷可以有儿子传后了,那是夫人张氏生完小菊芬的两年后,张氏又为冯三爷生了第六个孩子,是男孩!男孩啊!冯三爷如释重负!在儿子满月酒的当天,冯家烹牛宰羊,大摆筵席。宴请乡邻,有钱的随个礼,没钱的就捧个人场,来的都是客,每人都有坐。那几年,冯家处处如愿,庄稼年年丰收。冯氏夫妻看着一家人每天聚集在饭桌上的六个孩子,掐指计算着各个孩子的年龄,之前,冯菊芬的几个姐姐都先后上过私塾,识得一些字。有的后来考上了公办学校,有的后来自己放弃了。干脆就下来帮衬母亲料理家务,冯菊芬虽然之前没有上过一天学,然而她对于书本却特别钟爱,经常摽着几个姐姐玩,无形之中也识得几个字,总感觉一个女孩如果将来想做点事就不能当文盲,不然啥事都做不成。

这天晚饭后,母亲张氏把小菊芬和二姐洁冰叫到跟前说:“你们姊妹俩明天开始去上学好不好?”“肯定好!我早就想去读书了。”冯菊芬抢先说。“小样儿,还肯定好,你怎么不说当然好啦?”“当然好啦是大家都习惯这样说,可我不习惯,所以我就不说当然好啦。”说完歪着脑袋顽皮一笑。妈妈也不责备他,本来她也没有错啊,她就觉得这个小五丫平时跟其他孩子略有不同,一来她在一般大的孩子中有许多小朋友,或许是那些小朋友喜欢她的大方“施舍?”二来她和母亲张氏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比如女孩为什么要穿红衣服绿衣服?男孩为什么要穿黑色衣服或者灰色衣服?还有,女人有长辫子,男人为什么也有长辫子?多碍事儿。还有啊,女人好端端的一双脚,为什么非的去裹脚?裹脚不疼吗?等等问题,时常让母亲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就搪塞说,“到大你就知道了。”这样一说,小菊芬就特别迫切的想快快长大。母亲看到孩子这样肯动脑子,说不定将来还能有点出息。

第二天早饭后,母亲张氏变魔术一样的拿出两只用蓝布缝制的绣花书包,一只上面被绣上暗红色的梅花,并在梅花的上方和周围,用白色的丝线绣上一些雪花,看似飘飘洒洒,极其生动形象!母亲把这只书包交给二姐洁冰,告诉她,“这只书包上有雪花,有梅花,雪花喜欢梅花,你是洁冰,当然就喜欢它们。这只书包归你了,记得好好念书啊。”“知道了俺妈。”母亲继续拿出另一个书包,依旧是蓝布缝制的,只不过书包上被母亲用黄色的丝线绣上几朵鲜艳夺目的黄菊花,蓝底黄色特别醒目,仿佛还有菊花的芬芳。本来就装满问题的小菊芬,果然讨教母亲:“亲妈唉,你怎么会弄针线的啊?这个菊花真是太好看了,是不是我的名字被你绣在书包上呢?”“你说呢?”母亲会心一笑。“俺妈啊,当初你怎么就知道我喜欢菊芬这个名字的啊?”“我生你的时候,正好是冬天,我让你大给你起个名字,他满口答应,可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就到处转悠,正好看到俺家后花园还有菊花正在北风中怒放,你大说,菊花自古以来就是傲寒霜的,尤其是菊花不同于其它花,哪怕就是开败了也不会四处凋零。”小菊芬似懂非懂的听着母亲张氏的解释。母亲说完这些,又不忘叮嘱洁冰姐姐和菊芬:“你们俩的书包也好认,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知道啦!”姐妹俩异口同声的答应着。

教她们私塾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五十多岁的样子,身高不足一米七,属于五花个子,头上垂下一根一尺有余的辫子,上身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长袍,下摆处还有两个补丁,一条灰色的裤子,若隐若现的在长袍的下摆处显现出来,脚上穿着黑色灯芯绒方口布鞋,本来就和冯三爷熟悉,双方也不用过多的寒暄,两人见面互相抱拳作揖:“范老师啊,我把两个孩子交给你了,麻烦你多费心啦!”“三爷客气了,您家是大户人家,您家的孩子就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承蒙您抬爱信任我,我一定好好交给她们念书识字,有事您尽管吩咐就是。”

冯三爷刚走,范老师就让两个孩子走进西厢房旁边的一间临时教室,他先给两个孩子教学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路上遇见到大人或者长辈,要恭恭敬敬的主动站在一边让行,看到认识的长辈要主动称呼且问好,吃饭的时候,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动,吃菜的时候,只能用筷子夹取自己跟前的,千万不能把筷子伸到对方面前去夹菜,咀嚼的时候不能有响声,等等。然后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大、小、木”,“这个字你们姊妹俩认识不?”“老师,我认得,这个字叫大字。”小菊芬首先发言。“是的,这个大字是多音字,我们平时用在读的时候,假如用仄声,表示这个东西很大很大,也可以读成扬声,就是指我们的父亲,那么这个小呢,读成第三声的时候,就是表示这个东西很小,或者说是微不足道。至于这个木字,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比如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床板,路边的树木等等。”

“过一会你们俩默写几遍,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大字和小字都是三笔,只有木字是四笔,要想把这字写好了,首先就要把自己坐的端正了,也就是坐姿端正,大人们看孩子什么呢?一般来说,你坐要坐直,站要站直了,走路的时候,要目视前方,昂首挺胸才行。”范老师说到这儿,看到小菊芬自觉的把自己的身姿挺直了,会心一笑,继续说:“你们俩把写字本打开了,按照我刚才所讲的注意事项,开始抄写这三个字,半个小时后,我来检查。”说完,范老师走出课堂,教室里只有细微的沙沙沙的铅笔摩擦写字本的声音,偶尔有一声咳嗦打破平静,接着又继续抄写。

半个小时后,范老师重新踱进课堂,逐一检查姐妹俩的作业,不用说,冯菊芬写的比二姐的还要端正。范老师在点评时,讲到了三字经,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类。”姐妹俩虽然不太明白,“但是我们接下来的人生,就像这些横平竖直和撇捺的笔画你只有端端正正的做人,才能符合社会的教化和要求。就像那个木头的木字,一撇一捺都是人生。至于将来你们俩的人生会走到哪一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当然了,出生的家庭背景和未来的社会大环境,也可能助你一臂之力,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自己才是王道。”

范老师的一番话,可谓是意味深长,姊妹俩默默的记在心里。“上午的课就到这里,下午继续上课,下课。”那个年代,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自己请来私塾先生在家里给自己的孩子教书识字,其主要目的,也就是教会孩子们打算盘,学会简单的记账,懂得简单的一些算术,知道一些待人接物的礼节,学习的时候也不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什么的,教学的内容主要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以及“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和老子孟子之类的思想文化,还有一些爱国名将《岳飞》的传奇故事,通过引导孩子们一些比如《凿光学习》的励志故事,为孩子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或者考取正规学校打下基础。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那样的光明前途,一切要看家庭背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冯菊芬(四))